按我的五条智力公理,语言、数学、哲学、科学是人类特有智力。其中,语言最不严谨,问题最严重。所以研究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规范最紧迫。
亚里斯多德引入形式逻辑,试图清除诡辩。但哥德尔定理证明了形式逻辑有本质问题,在高阶逻辑和抽象思维上有严重缺陷。这种缺陷在人工智能和语言处理上会变成规律性问题。
所以,需要研究更高规律。我引入关键临界点方法作为真正的科学严谨性的基础:逻辑排中律不是普适定律,而科学实验只能证伪。只有在逻辑排中律成立的关键临界点上,证伪同时也是证实。
但科学的适用范围较小。所以还需要其它学术方法。我也引入了对智力的结构性、系统性研究,分析和比较形式逻辑、数学、科学、历史逻辑-辩证法、和诡辩,及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逻辑是外来语,逻辑不一定表达对错,所以有辩证逻辑的叫法。准确地理解逻辑,不能从单个词孤立地理解。需要从各种相关词的语义互相参照,看看prove和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来理解逻辑。需要理解一整套思维模式。
Prove除了演绎、证明外,还有experience和allow (dough) to rise的含义。
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包括多种形式的演变。
从prove的多种含义和因果关系的多种形式,就不难理解逻辑也不一定表示对错,也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演变过程的都可以叫逻辑:辩证逻辑、人文逻辑、文学中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语言发展逻辑,等等。当然,那些逻辑和形式逻辑差别很大。
人文逻辑和语言发展逻辑是我形成的新逻辑概念。人文逻辑包含价值观。语言发展逻辑包含语义的产生、发展、收敛、不稳定演变等等。
在语言发展中,语义的演变前后含义可以相差很大。所以,逻辑不一定表示对错,不一定表示语义的一致性。表示语义演变的、不一致演变的,也可以叫逻辑:语言发展逻辑。
从日语里結構的含义,看日语的演变和日语的逻辑,就有意思了。“結構です”和“結構ですね”到底是什么意思?现代中文还有个流行语“别带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很看重结构。而现代流行音乐很重节奏。
所以,日语“結構”和中文“节奏”这两个词的语义演变中有没有些不变性,就值得研究了。
从伽利略不变性到广义相对论,是在更高抽象程度上对不变性的不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