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食  文  化  断  想
    
                                               铁璀

    食文化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大概是被列为一种“粹”的,
常常被津津乐道引为自豪。

    不可否认,我们的确是一个食文化很发达的国家,不仅精到而
且普及,从烹调到食风可谓面面俱到地凸显,并且深而广。从民间
特色小吃到宫廷御膳,由粗粮细做到满汉全席,蒸、煮、腊、烤、
烧、炒、焖、炸、酿、炖、熘等等,手法变化无穷,花样品种多不
胜数。粤菜、闽菜、川菜、湘菜、江苏菜、浙菜、徽菜、鲁菜,仅
“国家级”的菜系就有八个,此外尚有京、沪、豫等地方菜系二十
多种。就吃的传统而论,吃为乐,“食为天”,爱吃会吃研究吃讲
究吃蔚成风气,世代相袭;大小美食家、种种食客几成职业,经久
不衰;喜也吃忧也吃、成也吃败也吃、忙也吃闲也吃,无由不吃…
…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达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渊源,食文化
呢?有道是:数千年来漫长的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的。泛泛而论这
当然不错,可深一点细一点呢?譬如,从古代到近代乃至现代,我
们在科技上一直没有兴旺发达起来,而独独成为一个食文化繁荣不
衰的泱泱大国?在这样庞大久远的食文化的进程中,历代的广大的
知识分子或曰文人们(不必论什么功名学历,识字的自然也比较喜
欢思考的都算。)起了怎样的作用?

    窃以为,文人们在食文化的进程中是起了很大的总结、提高、
集成的作用的。因为他们的精力和才智多用在弄吃的和以食为乐上
了,真是无奈而落魄。

    人的精力是得有地方有方向发挥投放的,总要干点什么创造点
什么,或投向某种乐趣,以慰藉生平。

    在朝朝代代反复循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社會里,读书
人精力投向何处,乐趣何在呢?

    “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闻。”苦读科举,是读书人
所向往所孜孜以求的,但此路很窄很挤龌龊黑暗,并非靠真才实学
就能跻身金榜的。随著朝廷日益腐败,常常是“黄钟毁弃,瓦釜齐
鸣”,雄才大略的黄巢竟名落孙山,愤而赋菊;才华横溢学富五车
的蒲松龄,考了一辈子,七十多岁时才落了个贡生——牵强类比的
话,不过相当于现在的技术员一级。于是蒲老夫子便把一腔愤懑心
酸倾注到他的小说里,在《考弊司》《书痴》诸篇中,对科举的腐
败多有深刻而细致的揭露。

    科举之路不通,舞文弄墨吟诗作画如何?规矩桎梏甚多,苦累
不说, 更有文字狱像一把剑悬在头上, 令人提心吊胆惶惑无安,
“稍不留神”便可能锒铛入狱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钻研点什么,在科技上搞点发明创造呢?不但不鼓励而且从根
本上说也不允许。以封建迷信麻醉愚弄百姓,是历代统治者维护其
腐朽政权的基本手段,倡导宽容五花八作的封建迷信活动,却不准
任何科技进步的尝试,常常斥之为妖异加以扼杀。看过张衡传的人
都會为他发明“候风地动仪”的艰难和辛酸感慨万千。难得张衡是
位具有牺牲精神的伟人,历尽艰辛终于卓而有成,若是一般人早已
废于半途了。时下影视和地摊文学津津乐道的慈禧,在这个“厚黑”
有加的女人专权祸国的年代,已是西方完成工业革命科技长足进步
的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叶了,可是被尊为太后的“老佛爷”,还
固执而可笑地认为摄影是吸人血而成像的妖术。在这样昏庸专制的
时代,人们还能指望在科技上有所发明和建树吗!

    至于人生大事的婚姻,代代相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毫无个人自由,自然也就没有情感意义上的幸福可言,婚姻只剩下
传种接代延续“香火”的作用了;而且许多寒士,穷得连老婆也娶
不起,只能终生为鳏。

    那么人生的精力和乐趣指向何处呢?干点什么做点什么寻找点
什么刺激呢?只能是——

    吃点喝点吧!

    至今仍然能不时地听到这句话。

    稍作思索,便能听出话中久远而重浊的历史足音。

    吃点喝点吧!王者御膳,鼓乐鼎食,“食不厌精,肉不厌脍”。
富者大吃,专用厨师(于是厨业大昌,成为一大行业一大谋生手段。)
三日一席五日一筵;钱少者小吃,也多有花样翻新。等而下之,则
时而自任庖厨,烹调为乐;及至穷酸潦倒,往往便去充当种种名目
的食客。甚至沦为乞丐了,也不忘美食,不明处弄来一只鸡,依然
精心操作,野地掘灶,裹纸涂泥,烧烤成“叫化鸡”,竟然传世。

    呜乎!路路不通,唯弄食为乐,人多智广世代沉积,造就了我
们传统的食文化,洋洋大观,蔚然成风,历久不衰。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