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上帝的手是沉重的
-------再读<牛虻>

玛雅

用你的舌赞颂吧,
赞颂圣体之妙
赞颂赎世宝血之妙
人类众生之王,脱胎降临人间。
..........
主使基督的肉体变成面包
      主使基督的鲜血变成红酒......


	在一个极端的日子里, 我遇见了一个极端的英雄。 他温柔羞涩却犀利的眼睛,
修长的身材以及柱着手杖的姿势, 都让我联想起那个影响我少年乃至今生的悲
剧英雄--牛虻。

	在这样低沉的情绪中再读<牛虻>, 书里的文字又再次携着火焰和泪水向我袭来,
书中洋溢的悲剧色彩稠如浓汁。狂热的激情过后,牛虻捧着十字架忏悔的样子以
及碎成残片的耶稣像竟在我真实的生活中一一对应了。瘫痪在身心俱焚的废墟里,
我从新的角度发现了它新的内涵。 与正统的理解所不同的是,我认为这是一部
有关绝对信仰的书,更确切一些,它是一本诠释<圣经>的书。 也许这并不是作
者写作的本意和目的, 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反“宗教”,反教会的书,到不
如说这是一部充满殉道精神,鲜血淋漓地刻画神人矛盾的宗教小说。 读者可以
首先从贯穿全书,在多处引用的<圣经>经典语句和赞美诗中找到的这些隐含的内
容。

	在阐述我的个人观点之前,我们先看一些书中的细节:

	第一部第一章的最后一段是书的主题。 

	--------亚瑟在向神父忏悔之后,他站起来,吻过那只手,轻盈地穿过沾满露
水的草地。蒙泰尼里一个人坐在木兰树下,凝视着他前面的一片黑暗。 “上帝
的报复已经降临到我头上, 恰如当初落在大卫王的头上一样。我曾亵渎过上帝,
我曾让主基督的身体落在污秽的手中......他对我已经很容忍了。现在报复终于
来了。” “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故
此,你所得到的孩子必定要死”。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
生。”这个主题在书中一再出现。 在第三部的最后一章,作者又再次引用这句
<约翰福音>里的话为书画龙点睛。在这里,神父蒙泰尼里是神的化身,亚瑟被比
喻成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神父为了他的信仰--忠于教会,阻止暴力革命,牺
牲了他的亲生儿子。

	<牛虻>表现了神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大爱和矛盾。 这是一本探索“爱”的性质的
书。即:对神的爱高于男女之爱,父子之情。从根本上讲,牛虻与蒙泰尼里的信
仰是一致的--那就是忠诚于绝对和唯一的神,世间唯一的绝对真理。 为了这个
神,牛虻可以牺牲对神父,对琼玛的感情;为了始终忠于他所信的教会,蒙泰尼
里选择在上校的判决书上签了字。 神对人的爱是无条件的,同样,如果你信他,
他也要让你无条件地为他献身。 所以,牛虻和蒙泰尼里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
就是---死亡。书里最后的那句话耐人寻味---“你还猜想会怎样呢?心脏扩张破
裂这个名词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信仰而死,两人都是一样地无怨无悔。

	 在通往信仰的天路历程中,我相信每一个坚定的朝圣者都经历过狂热崇拜---
怀疑否定---为之献身这一过程。怀疑和否定是每一个信仰者必经的驿站。亚瑟
在蒙受欺骗之后,痛恨教会,但并没有放弃信仰,或者他把信仰放在了一个新的
载体----意大利的解放自由上。我想我的读者是应该能够把教会与宗教区分开来
的。牛虻虽然砸碎了耶稣像,但他内心对于代表神的蒙泰尼里神父满怀矛盾的激
情。在蒙泰尼里主教来到佛罗伦萨的时候,他以化名歌颂却同时也辛辣讽刺了主
教。他为什么这样做?是矫情吗? 不,这是他真实内心的声音。在那段荡气回
肠的狱中父子相认的情节中,这种矛盾的爱达到了颠峰。 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他们默默地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好象两个硬被拆散的情人隔着一道永不可
逾越的障碍物。” 书中有两处用“情人”这个词来形容和比喻二人之间的深情。 
这种爱已经达到了人间之爱的最高境界,但,这个人间至爱相对于对神的爱,仍
然是轻如鸿毛。甚至可以说,对绝对的神的信仰是要建筑在怀疑和否定人人之爱
的基础上的。 

	牛虻曾以约拿自比,约拿在圣经里是一个反对并且怨恨上帝的人。牛虻虽然怨
恨神父欺骗了他,但他与神父最终达成了谅解。父子之爱最终得到升华。(牛虻
尖叫了一声,“啊,这太过分了! 这太过份了!我究竟对你有过什么错处,使
你把我当做这样一个人啊?你有什么权利---说我好象是要对你复仇!难道你还
不明白我只是要救你吗? 难道你永远也不明白我是爱你的吗?”)  在每一次,
上帝用“命运”给我们开了玩笑之后, 我们是真心怨恨上帝吗?大多的情形是,
我发现我是更加靠近神,对神有了更多的领悟。

用你的舌赞颂吧,
赞颂圣体之妙
赞颂赎世宝血之妙
人类众生之王,脱胎降临人间。
..........

主使基督的肉体变成面包
主使基督的鲜血变成红酒......

	快乐与痛苦是这样的一对孪生子,极度的快乐于极端的痛苦是同质的。 在这一
点上,两个极端的情感合二为一。这几乎是所有宗教信仰所探讨的主题。在<牛虻>
的卷首诗是这样美丽的诗句:

不论我是活着
或是死去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死亡对于牛虻正如活着一样都是一件快乐的事。不错,牛虻的性格中充满着极
端,非爱即恨 (于神父),非爱即离 (与吉普塞女郎伊达),牛虻的选择充满自虐
与虐人。相较于他在琼玛面前的冲动,口吃,犹豫以及强装镇静,他面对死亡好
像 比去赶赴一场既定的约会还要从容,在信上印一个吻甚至比面对枪口更难。
牛虻啊,牛虻,死亡是比爱情更容易啊!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爱的本质是痛苦
的。不管这种爱是男女之爱,还是父子之情。这深沉的痛苦超越了死亡的恐怖。
爱有大能量,它比死更有威力。 作者在<牛虻>这本书里一再地重复了这个永恒
的悲剧主题。

	爱有大能量,请看这一精彩段落:
	“放下你们的武器,你们全体!”蒙泰里尼只是向前跨进一步,面对着牛虻的
枪口。
	谁知那穿着大红法衣的人一跨到面前,牛虻的身体就突然摇晃起来了。拿枪的
手也垂下去了,这一刹那就决定了一切。

	爱的孪生兄弟恨也是一样有刻入骨髓,摧枯拉朽的能量。我不太同意绝对的爱
的世界,尽管那是一个理想国。大爱必有大恨,大善必有大伪。正如晴朗的天空
如果失去乌云的造访,太阳就会失去魅力。太阳的光辉在于它冲破乌云的那一刹
那,在于拂晓与黄昏日月的交替。有爱的世界一定也有恨,有复仇,有冲突。正
如圣经是由充满惩罚和暴力的<旧约>和宣言博爱的<新约>组成。 <旧约>里处处
是神的震怒,试探与订约,而<新约>宣扬的是”敌人打了你的左脸,要把你的右
脸也送上去”非暴力的无限度地隐忍。 没有仇恨,没有摧毁力量的世界是一个
不完美的世界。神创宇宙,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精妙无比的机制:即当一个社会里
存在太多腐朽,太多与神性相悖的事物时,一个摧毁的力量就诞生了。新的活泼
的充满神性的生命借魔鬼的毁灭之手有开始了新的轮回,新的成长,直到下一个
灭亡。

	在这样一个有序的世界里,神永握生杀大权,微小的生命如纤纤的小草在一次
次的火山爆发中熔进岩浆,宇宙的秩序只能循银河里的时钟无情地机械般运转....
“神要你赢,你就不会输;如果他选择你承受失败,没有其他力量能让你获胜。”	

	其实神也是一个在不断成长中的生命。混沌的神,不成熟的神,白痴的神!人
人都在诉说天堂与地狱,谁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空不是地狱呢?谁又知道我们
的生命不是神维持生命的食粮呢?神的嘴唇因饱蘸人的鲜血而再次红润,善良年
青美好的肉体首先被他挑去扔进焚化炉。 如果是那样,神,我愿意将自己的肉
体熔化向你献祭。

	写完以上文字,因弱小生命受到摧残而产生的悲哀汇进了我对神的再次顶礼膜
拜:“我的身体是你的,我的一切都是你的,我的今天是你的,我的明天也是属
于你的。请将我放上你的祭坛......”


***********************************************
玛雅  版权所有  hellomaya@writeme.com 
玛雅诗歌文学网页:www.mayacafe.com
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并保留此内容
***********************************************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