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

何祚庥
新京报2005年1月22日

  《新京报》发起了一场争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因为“人类无须
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是我提出的,所以,很自然,对这场讨论,我也要参加进来,
说一些意见。

  “人类要敬畏大自然”是某位副教授(刘华杰)在非典时期在某家大报(科
学时报)上提出来的,目的是宣扬某些人所主张的“反科学主义”。细思之下,
对于非典,人类将怎样 “敬”,怎样“畏”?是“顶礼膜拜”、“大送瘟神”,
还是“纸船明烛照天烧”!对卫生保健工作者,对科学人士来说,当然积极主张
和非典进行斗争,而且要依靠科学来进行斗争。事实证明,这样的斗争进行得十
分有效,非典终于被控制住了。很不幸,由于那时对非典的认识只停留在初级阶
段,致使我们牺牲了上百位白衣战士。

  在现在的这场讨论中,竟出现了这样的意见:“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
理由是,“‘敬’是对别的生命体系支撑起我们自身生命的一份感激和敬重; 
‘畏’是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承认。”(《新京报》1月18日
《“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不难看出,这是在逻辑上玩弄偷换概念。首先
是把“大自然”偷换成“支撑起我们自身生命”的“别的生命体系”,进而把
“大自然”偷换成“自然规律”,然后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一个明显
的逻辑漏洞是:非典这样的“别的生命体系”,无疑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但我们将怎样“感激”和“敬重”?持这样议论的作者,自称是“童言无忌”,
但也正因为这是“童言”,所以我们这些长者也就不得不向“童言”提出“告
诫”,“堂吉诃德向风车战斗”并不是很光彩的论战手法。

  不过,我也无须过分批评这种“童言”,因为署名为郑茜先生所写的《把科
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1月17日)的文章,也用的是类似手法。这篇文章批
判一种观点:“科学将人类送上另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人类发现了自己可以支
配与战胜自然的能力。这使人觉得可以成为上帝。”这就要请问,是“谁”有这
样的观点,是何祚庥,还是方舟子?在《环球》杂志上,我说的是:“我们在处
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
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生态,
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
‘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造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我还说,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
人们没有预见到。因为我们的科学水准还不够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
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至少在目前,人类还不能做出可靠的地震预报。但这
不等于海啸不能预报。因为地震发生了以后,由地震产生的海啸要经历一段时间,
才能到达海岸。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
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或海啸,关键在于防御,至少它能减少人类的损失。”
试问,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过“使人觉得可以成为上帝”?

  又有“谁”在哪里“把科学推上神坛”?不能不认为这是郑茜先生制造出来
的又一个“风车”。

  郑茜先生为什么要找一个“风车”来战斗?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为某些极端
环保主义者充当辩护人。郑茜先生的辩护词说:“没有人会丢弃了人的本位去捍
卫大自然的利益,只不过环保主义者看得长远一点,替人类的利益想得久远一点,
不肯屈就眼前一点蝇头小利而置未来于不顾。”事实确实是“没有人会丢弃了人
的本位去捍卫大自然的利益”吗?答案是:至少有一位人士“会丢弃了人的本位
去捍卫大自然的利益”,这就是汪永晨女士。就在汪永晨女士所撰写的《敬畏自
然不是反科学》(《新京报》1月11日)的文章里,她旗帜鲜明地说:“在这里,
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从上下文来看,汪女士所说这一观点,
是指“以人为本”。)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
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
她还说,如果承认大自然“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
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
子,这是不公平的。”我不知道郑茜先生对汪永晨女士所持这些观点有怎样的看
法。

  自有人类以来,在人和自然界之间就发生一个“人天关系”的哲学问题。
“大自然”当然有和人相协调的一面,大自然为人类提供阳光、食物和水,没有
这些起码的条件,人类根本不能生存。

  但是,大自然的确也有和人类不相协调的一面,因为大自然所提供的自然条
件,并不都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说,“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
理由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问题是,在人
天关系上,不能只强调一面。至少海啸和非典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在“人天关系”上,不仅仅有“人天和谐”,还有“人天对抗”,并
且是在“对抗”中达到“和谐”。为什么我们反对“敬畏大自然”的口号,因为
正是这一口号号召我们“取消对抗”,引导我们“无所作为”。

  近来,又在《新京报》上看到一篇题为《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1月19日)的文章说:“‘敬畏’并不是害怕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害怕自
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也就是这一文章
希望通过语义的辨析,对“敬畏大自然”的口号,作一番重新解释。不过,中国
的汉语往往有多种内涵。这位先生要通过词义的重新解释,来完全取消“敬畏”
一词所蕴含的“害怕”的意思,恐怕是做不到的。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有这样
的用法,“敬鬼神而远之”,又说,“畏天命,畏大人之言”。你能说,这里没
有害怕的意思?当然,如果有某位语义学者经过一番语义考证,证明“敬畏大自
然”一词是号召人们要“积极对抗”,要“大有作为”的意思,这也未尝不可。
但是,这种词意的考证必须首先让人们取得共识,不能有含混不清的解释,以免
误导社会公众。因为人类对于大自然必须是“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在
“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

(XYS200501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