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是本质而不是局限性——评法老王“从民间“科学家”看科普的局限性”

pilgrim

  “从”一文认为,民间“科学家” 是从科普读物中获得一鳞半爪的科学知
识而敢于无知无畏地向现有的,建立在牢固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挑战
的。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更加倾向于他们是通过报纸,电视以至科幻作品
等而不是真正地靠阅读科普著作来获得来那些零碎的知识的。严肃的科普著作和
大多数的科普文章,至少是我看过的,是讲述了科学真理发现的艰辛甚至流血牺
牲的过程的。的确,为吸引读者而夸大言辞、强调戏剧性效果的科普作品(如牛
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真的就是因为那个砸了脑袋的苹果)当然是有的,而且还很
不少,然而这应该归到不好的科普作品之下,而不是科普本身的问题。

  “从”一文认为,“科普在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一个薄
弱环节:那就是科普对于现代科学的通俗化处理具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性”。最重
要的的一个错误是“抽去了科学的数学框架” 。然而科普之所以为科普,就是
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科学知识,为普通大众以至从事不同专业的
科技人员所接受,也正是科普的目的和本质所在。科普是面向广大读者的,讲述
详细的、深奥的、有体系的科学知识不是它的义务,也不可能。如霍金所言,
《时间简史》只有一个E=MC2,试想如果加上许多严谨的数学论证,会赶跑多少
读者!果真那样,就不成其为科普著作了。方舟子的科普文章,又能找到哪篇有
深奥的生物学知识?

  “从”一文最后说,“科普并无过错,不仅无过,且有大功。但是科普有其
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当她被试图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视为科学本身,并以之作
为自己‘研究’科学的基础时才会显现出来”。这未免太有点强词夺理和强人所
难。科普本身的目的不是这样的吧?科普是希望人们了解科学,扩大知识面,提
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入门,而不是将科普知识作为科学本身。而作为“研究”
科学的基础则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的地方。“从”一文所谓的“局限性”正是科
普本身的特征,不能以此作为需要克服的“局限性” 来加以理解。同样一个事
物为不同的观点来看待或利用,违反了初衷,这并不能算到事物本身的账上。诺
贝尔发明了火药来开山炸石,可是火药的最大的用途却是战争,我们绝不能因为
火药杀了人就说火药根本就不应该被发明出来。推而广之,科学知识的本意是认
识世界,造福人类,但恐怖分子会用它来犯罪,能凭这就说科学知识是邪恶的,
该控制的吗?

  再看一下词汇,说一个事物有局限性,是说可以通过对它的改造来提高它、
改变它,这种改变只能是在量的水平上的改变,不可能上升到质的水平。就科普
而言,虽然可以通过“讲座,有动手制造仪器,有野外观测等等” 来提高科普
的质量,但科普永远只是普及工作,不可能达到精深的专业水准。也就是说科普
的事物的本质是不可改变的,从这个语义来看,“从”一文对科普所苛求的是科
普所不可能在质的方面可以改变的本质内容,也就不能说是局限性。

  “从”是一篇论述分析民间“科学家”特征的好文,然而搞扩大化,将民间
“科学家” 的偏执狂行为与科普的本质硬扯到一起来就未免过于牵强了。

(XYS200307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