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于丹凭“学术腐败”评上教授?

作者:张玉洪  

说句大实话,一准备写这篇文章,我就直后悔写得太晚了。如果我这篇文章早日写成,上于丹
当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了。更狂妄地说,她可能就永生没有孔子、庄子和孙子之类的心得了。

对于于丹,我本人并没有什么私仇。在2002年9月刚入广院读研,10月23日蹭的第一场公开讲
座就是她讲的,由于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主办的,所以内容是关于主持人语言方面的东西:《
新闻类节目的采访与主持》。我清楚地记得,全场二百来位学生被她讲课的气场给镇住了。甚
至一个学生问,“于老师,你讲课两个小时从没有语气停顿,是怎么做到的?”于丹的回答倒
实在,“我是做老师的,就是靠这吃饭的”。我还记得,当时自己也奋勇提了一个问题,因为
她的宣讲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结果,后来我还就提问的内容写了上研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论
地域化节目主持人》,在网络上传播甚广。

但自从于丹成为电视明星,从幕后走上前台,通过《一家讲坛》发表一些心得时,我发现她的
学者底线掉了。她更多地成为“愚民政策”的传声筒。那些让人们内心平净的言论,脱离了具
体的语境,从而过份强调个体内心的修炼。真是“忍”乃心上头字一把刀!这种被中国封建统
治阶级使用了几千年的东西居然在21世纪贫富分化的中国还通过一个学者的口中说,这无疑是
中国知识分子的耻辱,也是广大黎民百姓的不幸。为什么我要说《百家讲坛》是“一家”讲坛
,就是因为“坛”里没有交锋,没有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由于于丹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我今年才开始重新关注这个曾经认识的人。本来没有考据癖好的
我最近在逛书店时惊讶地发现了一本书,更加让我看不起这样的所谓学者。由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形象·品牌·竞争力:电视包装实战攻略》,封面及扉页和版权页赫
然写着“于丹著”。对于一个新闻传播学者,我觉得著这样的一本书是很正常的事儿,再说这
样的题目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理论色彩很淡。但当我翻到后记页时,一个惊人的发现
震撼了我:全书共十章,但于丹老师居然在里边说明,第六、七章由倪英骅执笔,第一、二章
由王韵执笔,第三、四、五章由李冬晓执笔,第八、九、十章由林珊执笔。她还大胆说明,这
些人都是研究生!稍具数学常识的人会发现,于老师一章没写,但书上赫然是“著”两字。

上过研究生的读者会反问我,“在学校帮老板‘导师’打工的多了,写书很正常”。这我承认
。但问题是我也帮导师写过几章,但他在书的封面上就用“主编”二字呢?“编”和“著”的
区别谁不清楚呢?那位看官可能会说,“这是编辑搞错了吧,应该不是于丹的本意?”这样的
好心我领会。不过我能拿出一个铁的证据是,于丹就是把它当专著了。列位可以《于丹<论语>
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封皮内页上看到这段简历: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这个官方个人简介,我有十足的把握是于丹本人提供的。而《形象 品牌 竞争力》被她列入“
专著”之中,而所谓“多部”,在下认为是虚词,应该平生只有这样一部专著。

据本人打听,这本书其实是于丹在央视研究处做的一个外包课题,应该是2004年到2005年做的
。而相关负责人也证实,这就是她的学生们做的。而有意味的是,当时于丹只是副教授,但似
乎2006年就成教授了。如果我的推断正确,那么,于丹老师就凭一本四个学生写的所谓“专著
”,居然就评上了教授!这样看来,在中国当教授也太容易了点吧。

我不知道学术腐败是怎么定义的,也不知道,有了于丹老师这样的先例,中国会有多少不做学
问的人会前仆后继地巧取豪夺,而坐冷板凳的学者们可能研究一辈子还不能达到这“教授”的
级别。

这真是中国学界之不幸!身为一个有点良知的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评价此事。

20071025夜于京城

(XYS200710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