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农民造“老虎”官员造“政绩”学者造“学术”
惊现广西大学教授如此造假

作者:厦门笑笑生

  热闹了几个月的“造虎”丑闻,在全民打假的浪潮中,终因一张“年画老虎”
似乎原形毕露、真相大白。我由此想到另外一种更为严重的造假---学术造假:

  国庆长假,受导师之托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两部新闻采访的学术著作
并列放在一起,十分起眼:一部是广西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靖鸣著《采访对象主体
论》(2005年8月,人民出版社),一部是湖南广播电视株洲记者站主任记者熊
高的《采访行为学概论》(2000年6月,人民出版社)。于是信手取来。

  读罢、摘录、制成卡片之余,却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两部“学术专著”,
却有着太多的相同、或相似,有些文字的表述竟然一模一样、就连错别也是一字
不差。有趣的是这两部“学术著作”,同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出版,同是一个责任编辑(孙兴民)。

  很明显,这又是一起教授抄袭他人劳动成果的丑闻!

  官员造假、学界造假,现在就连一个山沟里的农民,也干了骇人听闻、欺世
盗名的勾当。诚信缺失成为我国社会一大公害。然而,我以为,最为可怕的还是
要数学界造假、尤其是高校的教授造假,因为它误人子弟,殃及子孙后代,理当
洪水猛兽,全民喊打!一年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的教授胡兴荣抄袭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博士生论文而被解聘;2006年3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
因伪造论文发表记录被惩处和百余名教授致信教育部呼吁共同抵制学术腐败……

  师且如此,生不仿效?据可靠消息:有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的抄袭率竟高达百
分之六、七十。中国学界抄袭者为何屡禁不止?难道今天中国的“学术腐败”是
这般的病入膏盲,不可救药?难道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学术抄袭何时了?!

  我不知道,被抄袭者熊高先生,是否知情?难道你也麻木了么?

  广西大学,我为你有这样的教授而蒙羞!

  现摘录部份如下,供世人打假:

1、靖文P5页      把采访对象作为提供信息的主体和受访主体来研究,把采访
活动和记者作为相对于采访对象主体的客体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采访中的
行为预见力,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和对新闻事实、新闻内涵的发掘。

        熊文:P72页   因此,采访行为学把采访对象当作受访主体,把采访行
为当作客体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和揭示主体之间的采(受)访心理和采(受)访
行为,及其行为互动规律,以提高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预见力和控制力,促进采
访的顺利进行和新闻事实、新闻内涵的发掘。

---------------------------------

2、靖文:P16页   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个案研究法实际上是对某一特定
的研究对象进行曲一段时间的跟踪,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方法。研究
对象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最后确定其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

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划地
观察,记录调查对象情况、并加以系统的整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运用访问法进行研究。是指通过访问被调查者的形式,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地
疚,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访前作好访问提纲,访时要
求对方回答。固然资料比较规范和具体,也便于整理和统计。访问法既要认真听
取被调查者的谈话,双要思索被调查者回答似乎是“题外话”的问题。这样往往
既能得到预料之中的资料,又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问题。

利用文献法开展研究。就是通过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研究腾
的内容进行研究的方法。要求使用进进行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
其历史背景、交待文献出处。

熊文:P23-24页

(1)观察法

这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调查对象情况、并加以系统
的整理、分析、研究,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观察法分为参与性和非参与性两种
类型。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参与研究的课题,与调查
对象发生联系。这种方法也叫“体验式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处于被
观察的外围,从旁边观察正在发生的事件和过程。这种观察法的原则是“不参与、
不干预、当外人”,客观记录观察情况。

(2)访问法

访问法是指通过访问被调查者的形式,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获得研究
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访前作好访问提纲,访时要求对方回答。
固然资料比较规范和具体,也便于整理和统计。访问法既要认真听取被调查者的
谈话,双要思索被调查者回答似乎是“题外话”的问题。这样往往既能得到预料
之中的资料,又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问题。

(3)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实际上是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曲一段时间的跟踪,或者对某一
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最后确定
其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

(4)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研究腾的内容进行研究的
方法。要求使用进进行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其历史背景、交待
文献出处。

----------------------------

3、靖文:P42页   采访对象往往耳闻目睹事件的发生、发展,掌握着事件的第
一手或第二手材料,以及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象又
是新闻传播的源头,是新闻新闻信息的第一道“把关人”。占有了新闻事实。也
就占据了控制事实是否传播或传播什么的“闸门”位置。

熊文:P125页    采访对象往往耳闻目睹事件的发生、发展,亲临其境地感受事
件的现场,掌握着事件的第一手或第二手材料,以及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从
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象又是新闻传播的源头,是新闻新闻信息的第一道“把关
人”。占有了新闻事实。也就占据了控制事实是否传播或传播什么的“闸门”位
置。

----------------------------

4、靖文:P81页  (2)行为的因果性。所谓行为的因果性,是指采访中记者的
行为在前,采访对象的行为在后,构成行为的前因后果。比如说。记者提出问题,
采访对象则进行回答;记者提出要察看现场,采访对象引导前往;记者提出要查
资料,采访对象则要设法提供。

    熊文:P89页      (2)关系的因果性。所谓关系的因果性,是指采访中记
者的行为在前,采访对象的行为在后,构成行为的前因后果。比如说。记者提出
某一问题,采访对象则就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记者提出要察看现场,采访对象
则陪同前往;记者提出要找什么人谈话,采访对象则通知人前来;记者提出要查
阅资料,采访对象则千方百计查找等等。

----------------------------

5、靖文:P124页     新闻线索与新闻来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相同之处
是都具有一定新闻要素,如二者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新闻要素,如何事、何时、
何地、何人。同时又带有未知性、疑义性、混杂性等不确定性;二者都具有很强
的指向性,指引记者的采访方向;二者都有一定的消息出处,即提供者。

熊文:P210页       (1)线索问。新闻线索是指引记者采访方向的信息或讯息。
它与消息来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闻线索与消息来源相同的是:①二者的内
容都具有一定的新闻要素,如何事、何时、何地、何人。同时又带有未知性、疑
义性、混杂性等不确定性;②二者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指引记者的采访方向;
③二者都有一定的消息出处,即提供者。

----------------------------

6、靖文:P128页   不同之处:一是从性质看,消息来源主要是指消息的出处,
而新闻线索则是指采访的题材和新闻的发现,它既与新闻价值有关,又与新闻敏
感有关;二是从认知关系看,消息来源是人,即采访对象,而新闻线索是事物,
是记者通过采访进而明确采访题材,形成报道主题;三是从信息形态看,消息来
源提供的既可能是抽象、也可能是具体的事物,而新闻线索则偏重于具体。

熊文:P210页      不同的是:①从二者的性质看,消息来源主要是指消息的出
处,而新闻线索则是指采访的题材和新闻的发现,它既与新闻价值有关,又与新
闻敏感有关;②从认知关系看,消息来源是人,即采访对象,而新闻线索是事物,
是记者通过采访进而明确采访题材,形成报道主题;③从信息形态看,消息来源
提供的既可能是抽象、也可能是具体的事物,而新闻线索则偏重于具体。

----------------------------

7、靖文:P181页    2、目击者。也就是新闻证人。与司法证人区别的区别在于:
一个有法律义务,一个没有法律义务。目击者是事件性新闻的重要采访对象,目
击者往往目睹发生事件的“一刹那”,并对事件现场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受。目击
者大多是事件的旁观者,与事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目击者对事件过程
的复述和心理感受是客观真实的。但由于事件有着突如其来、瞬间发生的特点,
目击者的观察是一种“不随意注意”,因而也存在错觉的问题,需要记者冷静分
析、反复核实。

熊文:P74页        4、目击者是事件性新闻的重要采访对象,目击者往往目睹
发生事件的“一刹那”,并对事件现场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受。目击者大多是事件
的旁观者,与事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目击者对事件过程的复述和心理
感受是客观真实的。但由于事件有着突如其来、瞬间发生的特点,目击者的观察
是一种“不随意注意”,因而也存在错觉的问题,需要记者冷静分析、反复核实。

----------------------------

8、靖文:P182页   4、知情人。所谓知情人,词典上的解释是知道情节的人、
这里是指与新闻事实有密切关系、知晓事件发生、发展的内情(包括过程、情节
和细节)的人。有的知情人本身就是新闻事实的策划人、参与者。在事件发生、
以展的过程中,知情人的地位、作用,不如当事人,但了解事件的内幕,因而也
是记者采访的重点对象。采访知情人不仅可以帮助记者证实事实,还能有效地帮
助记者识别事物的假相,访明问题的真相。

熊文:P74页        3、知情人。所谓知情人,就是与新闻事实有密切关系、知
晓事件发生、发展的内情的人。有的知情人本身就是新闻事实的策划人、参与者。
在事件发生、以展的过程中,知情人的地位、作用,不如当事人,但了解事件的
内幕,因而也是记者采访的重点对象。采访知情人不仅可以帮助记者证实事实,
还能有效地帮助记者识别事物的假相,访明问题的真相。

----------------------------

9、靖文:P221页    记者通过自己的采访行为,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新闻信息,
实现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通过接受采访,或主动上六向记者提供信息,发表自己
所见所思、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主张。然而,我们知道,二者的行为又是从
各自的角度、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利益出发的。所以他们既可能产生相适应的协
调行为,也可能产生不协调、甚至对立、对抗的行为。

熊文:P19页         记者通过自己的采访行为,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新闻线索,
采集新闻材料,实现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通过接受采访,向记者发表自己所见所
思、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然而,二者的行为又是从各自的角度、各自
的需要、各自的利益出发的。因而,二者可能产生相适宜的协调行为,也可能产
生不协调、甚至对立、对抗的行为。

----------------------------

10、靖文:P297页   如图5-1所示:

 

人               规范性: 受群体的制约,规范行为,服从群体

          群体行为:

的               自由性: 有相对抗自由范围,体现行为个性

 

行               后习性   智能性:知识、才智、阅历

          群体行为             思想性:受思想支配,自我控制

为               生物性   目的的:追求目的,满足需要

                               起因性:缺乏引起需要,需要产生行为

    

             图5-1人的行为体系图

  

 熊文:P3页         人的行为是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生物性行为与后习性
行为、自由性行为与规范性行为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为,构成了行为的体系,如图
1-1所示:

人               规范性: 受群体的制约,规范行为,服从群体

          群体行为:

的               自由性: 有相对抗自由范围,体现行为个性

 

行               后习性   智能性:知识、才智、阅历

          群体行为             思想性:受思想支配,自我控制

为               生物性   目的的:追求目的,满足需要

                               起因性:缺乏引起需要,需要产生行为

                                  图1-1

----------------------------

11、靖文:P297页   人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起因性。就是说,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有起因。人的行为还会被一定的动机所
激发,在动机的指引下实施自己的行为。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是人面临情境的外
显性的反应,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比如说,采访对象的受访行为或主动
提供信息的行为,起因有所不同,……

二是目的性。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或是对一定目标的追求。人的社会
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下意识行为尚属人的生理性行为,有时可能无从寻知其目的
性。

三是思想性。人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作出的,行为的思想性制约关人的行为,对
行为实施控制与管理,所以也可以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四是智能性。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不同的路径去实施自己的行为,他就会运
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调动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规范性。这是群体行为最重要的特征。没有一定程度的规范,群体无从谈起,
它要求群体成员服从群体利益,遵守行为准则,协调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人的
行为受到群体的制约。

熊文:P3页

人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起因性。人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由原因引起行为。如人饿了、
渴了,就需要进食物。饿了、渴了是进食物的原因。人的行为还会为一定的动机
所激发,在动机的指引下实施自己的行为。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是人面临情境的
外显性的反应,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就是行为的起因性。

二是目的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或是对一定目标的追求。;围
绕目的的实现,实施自己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所谓无目的的行为,实际上
是不存在的。

三是思想性。人通常经过自己的思考才付诸行为的。它反映了行为人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等等。,也反映了行为人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
行为的思想性,制约着人的行为,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因此,人的行为也是可
控的。

四是智能性。人的行为都有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条条道路能罗马”,反映了
人为实现目的实施行为的方式与途径。为了目的的实现,人们必然调动自己的要
达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和寻找实现目的的最佳途径。

五是自由性。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百行为的发生则是建立在可能与自由的
基础上实现的。没有自由,人们则不可能实施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行
为的自由性,也说明人的行为受到各种眩客观条件的制约。

六是规范性。规范性是群体行为最重要的特征。没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则难以形
成群体。规范性要求群体成员服从群体利益,遵守行为准则,协调行为方式,这
就是说,人的行为受到群体的制约。

----------------------------

12、靖文:P300页    行为科学认为: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和个体对现实环境的反应”。个体行为是由行为人的个性、价值观、态度以及社
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集中反映了和行为人的需要、性格、气质、情感和世界观。
采访对象提供信息,接受采访也是这样。受访行为反映了采访对象的个人需要、
世界观和个人气质情感等。受访时,其个人的需要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决定采访
对象个人的行为动机。环境、能力、性格、气质、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决
定采访对象的行为效果。

熊文:P7页          行为科学认为: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和个体对现实环境的反应”。个体行为是由行为人的个性、价值观、态度以及社
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集中反映了和行为人的需要、性格、气质、情感和世界观。
记者采访也是这样。采访行为反映了记者的个人需要、世界观和个人气质情感等。
在实施采访行为时,记者的个人需要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决定采访对象个人的行
为动机。环境、能力、性格、气质、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决定记者的行为
效果。

----------------------------

13、靖文:P310页    采访对象的这种需要,是源于新闻单位的权威性和影响的
广泛性。采访对象需要的内涵,包括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两个方面。从表现形态
看,采访对象的需要表现为:一是知名度。在新闻传媒上频频出现,会产生较高
的知名度;二是荣誉感。以正面报道为例,新闻传媒各个时期报道的个人或通缉
的下面典型,都是党和政府所倡导的,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
因而给报道对象带来荣誉感。三是参与性。新闻参与性是指大众传媒需要参与,
又指大众需要参与两层含义,对于普通采访对象来说,参与是机会,参与是舞台。

熊文:P79-80页      采访对象的这种需要,是源于新闻单位的权威性和影响的
广泛性。采访对象需要的内涵,包括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两个方面。从表现形态
看,采访对象的需要表现为:

(1)知名度。所谓知名度,是指个人或组织在公众中影响大小的量度。知名度
代表社会公众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知道和了解的程度,反映个人或组织声望和影
响范围大小的客观善。在新闻传媒上频频出现,会产生较高的知名度;   

(2)荣誉感。不可否认,新闻报道带来的荣誉效应。以正面报道为例,新闻传
媒各个时期报道的个人或通缉的下面典型,都是党和政府所倡导的,对现实工作
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因而给报道对象带来荣誉感。

(3)参与性。在我国新闻传媒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大众传媒。新闻的参
与性是指大众传媒需要大众参与,又指大众需要参与两层含义,对于普通采访对
象来说,参与是机会,参与是舞台。

-----------------------------

14、靖文:P324页     即便是积极受访的的采访对象,刚开始接受记者的采访
有一种新鲜感。然而,时间一长,次数多了,新鲜感也就逐渐消失,加上其他诸
多因素的影响,新鲜感则可能演变成厌倦感,这时就需要激励,以调动和发挥其
受访兴趣。

熊文:P121页         换位看采访对象,也是如此。采访对象刚开始接触记者、
接受记者的采访有一种新鲜感。然而,时间一长,次数多了,新鲜感也就逐渐消
失,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鲜感则可能演变成厌倦感。因而,更加需要激
励,才能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

----------------------------

15、靖文:P337页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事物和他人的倾向性和态度、好恶
的主观体验。情绪与情感是有区别的。情绪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是人的情感
的外露,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和客观事物,使人产生愉快、喜
爱等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反之,则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和
情绪。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更多地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人和动物有所共有
的,情感则更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第二,情绪在表现
形态是外显的,发生较早,在情感在表现上则是内隐的,发生晚于情绪。第三,
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逝性,情感则是持久的,外部表现通常不太明显,则较少冲
动性。

熊文:P48页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事物和他人的倾向性和态度、好恶的主观体
验。

熊文:P49页    情绪与情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绪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
是人的情感的外露,情绪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表达心理的倾向性。
通常说,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和客观事物,使人产生愉快、喜
爱等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反之,则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和
情绪。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首先,情绪更多地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人和动物有所共
有的,情感则更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其次,情绪在表
现形态是外显的,发生较早,在情感在表现上则是内隐的,发生晚于情绪。第三,
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逝性,情感则是持久的,外部表现通常不太明显,则较少冲
动性,多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

16、靖文:P439页     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其中动机承接着
需要和行为,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动机是人心理上为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驱使
人采取行动。如图8-1所示:

需要 → 内心紧张 → 动机 → 行为 → 目标 → 新的需要

采访对象的动机产生取向具有复杂性,产生动机的起因,既可以是当前的具体事
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概念等,甚至是人的爱好、道德、理想、价值观等等;
既可以是生理性动机,也可以是社会性动机、物质性动机、精神性动机,长期动
机和短期动机等。

熊文:P46页      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在需要与行为之间,
动机是承上启下的,一头连接着需要,一头支配着行为。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
动机是人心理上为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驱使人采取行动。如图2-2所示:

需要 → 内心紧张 → 动机 → 行为 → 目标 → 新的需要

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物质性动机与精神性动机,长期动机和短
期动机等等。产生动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当前的具体事物,也
可以是事物的表象、概念等,甚至是人的爱好、道德、理想、价值观等等,也都
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

(XYS200712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