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陈荣回应的进一步质疑

作者:照妖镜

方先生: 您好!

  昨天在新语丝上见到了“对于‘陈荣对网络匿名诽谤贾建民教授及其学生学
术成果的回应’的质疑”一文,觉得写得非常有道理,但是觉得不够细致。为了
有效的打击这些学术造假者,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所以我仔细的阅读了
该贴及陈荣的回应,同时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该事件的信息,经过整理,思考,
有如下一些想法,请方先生鉴阅,如有不妥,我自当反思,如果还算在理,那么
请方先生挂出,使大家共享:

  质疑1

  在陈荣的回应中有如下一段话:“贾建民作为作者之一撰文的Rust等(1999)
和Inman等(1997)年的文章,发表在营销领域顶尖国际期刊Marketing 
Science,…仅在EBSCO数据库内,前文被引用次数40,后文被引用次数30。”

  实际上这段话表明贾作为作者之一(皆是第三作者)的两篇文章是得到了认
可,这只能表明包含贾的研究团队的成果得到了认可,当然这两篇文章是“过去
式”了,并不能说明贾教授现在的问题。将这些扯出来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另外,
网络上传言贾教授是受到被处理学生诽谤,不管该事件是否出自该学生,但是所
罗列的文章却是实实在在的,是否能够不管该事件是由谁举报的,而将重点转到
讨论事件本身来呢?既然问题出来的,为何要用那么多的幌子、借口来转移焦点
呢?这很容易给人一种心虚而不得不转移焦点的感觉吧?学生是否存在抄袭是一
回事,而匿名者举证出的贾教授的抄袭又是另一回事,怎能混为一谈?

  质疑2

  在进一步对陈荣的回应进行质疑前,这里需要借助网友的一些观点先给出点
预备知识。

  2.1 预备知识

  “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如果是独立作者,那么,该论文就是该作者一个
人的成果;如果有几个作者,那么成果就属于由这几个作者构成的研究团体所有,
也就是说文章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成果,实际上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引自两
全其美网)。既然那两篇英文文章贾教授并不是独立作者(皆是第三作者),那
么学术成果自然应该分别归属署名的作者所构成的研究团体。也就是说:如果说
因为贾教授贾教授是英文文章的作者就不算抄袭的话,那么这可能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下面引号内内容引自两全其美):

  “ ‘有多个作者的论文,实际上成果应该是属于整个团体’,而从新语丝
上挂出的举报文章中的作者来看,实际上四篇文章都不是独立作者,那么这四篇
文章所代表的成果分别属于谁呢?下面一一列出:
  [1]第一篇英文文章属于:Roland T Rust, J Jeffrey Inman, Jianmin Jia , 
Anthony Zahorik这四位作者所构成的团体;
  [2]第二篇英文文章属于:J Jeffrey Inman, James S Dyer, Jianmin Jia
这三位作者所构成的团体;
  [3]第三篇中文文章属于: 陈荣,贾建民 这两位作者所构成的团体;     
  [4]第四篇中文文章属于: 陈荣,贾建民,何枫 这三位作者所构成的团体;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实际上这四篇文章所代表的成果分别属于四个不同
的研究团体。”

  如果这四篇文章的研究团体(作者)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只能说是否是一稿
两发的问题,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研究团体并不相同,所以并不能因为贾教授
是英文文章的作者(何况不是第一作者),就说其不是抄袭,因为问题的关键在
于那两篇中文文章与英文文章的关系,如果中文文章确是抄袭了英文文章,那么,
肯定可以说是那两篇中文文章的研究团体抄袭了英文文章研究团体的成果。这个
道理很简单。

  2.2关于贾教授及其学生抄袭成立的证明

  有了上面的预备知识,要弄清贾教授及其学生是否存在抄袭问题,其关键就
在于两篇中文文章是否抄袭了两篇英文文章?下面进一步给出证明:

  陈荣在回应中有这样一段话“发表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上的文章主要
是探讨了模型发展的主要工作,针对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也源自模型推倒的结
果,并对此进行了探讨,该文也仅限于理论模型的发展。而发表在《管理科学学
报》上的文章主要是实证研究,因为该实证研究的主要假设是来自于模型推导工
作,所以必不可少该文对模型的推导过程作了一个说明,这是该文的理论基石,
学者们不难注意到该文提出的假设不仅来自于数学模型推导结果...”

  针对陈荣上面这段话,细心者可以发现:第一,陈荣说他们的文章主要是对
模型做了发展、推导,下面只简单的分析两个问题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是真的抄
袭!

  第一个问题:

  大家可以看一下Rust et al(1999)这篇文章的80-83页,也就是文章的第二
小节“Model Development”这一部分,从其小标题就已经可以看出这部分是模型
发展,其中公式(2)、(3)、(4)和(5)显然是Rust等所做的模型发展,原
因有二:

  1、这一部分叫作模型发展,而其中仅有七个模型(如果连这四个都像陈荣
所说全是共同知识,那么Rust等做了什么发展呢?);

  2、在公式(2)的上面有这样一句话:“from which we can get the 
predictive(marginal distribution)of X”,接下来给出了公式(2);在公式
(3)上面有这样一句话“If we scale the units…”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相信大家都明白“we can get”是什么意思?

  既然公式(2)是Rust等所做的模型发展,那么为何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
践》上的文章中就变成了“我们进一步得到x的预计(边际)分布表达式:”了
呢?为什么就变成你们的了呢?

  另外,在《管理科学学报》上的文章中给出公式(2)之前是这样一句话
“可以进一步得到x的预计(边际)分布(predictive or marginal distribution)
表达式”,这里没有给出引用,如果陈荣要辩解说前面有“根据
Berger(1985)[12]…”这句话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公式(2)是你们根据
Berger(1985)得出的,但这又将以Rust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所做的贡献置于何地呢?

  第二个问题:

  在J Jeffrey Inman et al(1997)这篇文章的101页左栏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
“A special case of (1) is obtained by defining a linear function of 
the expect performance, u1(X)=c0X ”。为方便大家共享该公式用Word编辑,
没有打出上面的上划线。另外,在101页2.3节“The Measure of 
Disappointment”中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Following Bell’s basic 
assumptions, we can develop a more general measure of 
disappointment(or elation) as follows:”给下来是这样一个公式:

        c1D   when D>=0,
u2(D)=                              (2)
       c1D   when D<0

  相信大家也知道“we can develop”的意思,这显然是J Jeffrey Inman等
发展的模型,还有第102页的左栏中有这样一句话“Consistent with our 
development of the disappointment/elation measure(2), we also use a 
piece-wise linear utility model for the regret/rejoicing component:” 
给下来给出了下面的公式:

       c3R   when R>=0,
u3(R)=                              (3)
       c4R   when R<0

  显然,上面列出的三个公式是J Jeffrey Inman等的成果,为何在《系统工
程理论与实践》上的文章中就变成了“我们进一步假定表现失望/得意、后悔/欣
喜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则三者可以被分别度量为…”接下来便是上面提
及的三个公式的一个组合”,为什么Jeffrey Inman等的成果就变成了陈荣你们
在“假定表现失望/得意、后悔/欣喜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一种假定
下得出的模型?

  有了上面给出的预备知识,以及在预备知识下的两个证明,相信大家已经可
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坚决支持打击学术造假问题,正如方先生网站中“立此存照”中的宣言那样
“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
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

  虽然我们地位可能没他们高,但是我们有正义感,我们有更多的支持,所以
正义一定会胜利!

(XYS200706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