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按:三联书店的前总经理、《读书》杂志的前主编董秀玉和《读书》杂志主编
汪晖为此次活动的顾问,董秀玉并由于使三联“迅速扭亏为盈”获得提名】

《读书》盛赞“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

2005年第10期《读书》编辑手记

  好几个月之前,当我第一次听说“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时候,
并没有特别留心。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许许多多的情结,无不
与一个民族的自我期待和自我理解密切相关。从对鲁迅的自谦的反复叙述,到对
老舍、沈从文未得奖的种种遗憾,从杨振宁、李正道得奖引起的震撼,到高行健
得奖后引发的争议,诺贝尔奖在中国不是被关注太少,而是已经谈论得太多了,
以至于我对所有关于诺贝尔奖的议论都有些疲倦。至于诺贝尔和平奖,虽然从一
九○一年至今,这个奖曾经授予许多值得尊敬的人物,比如美国的马丁·路德· 
金、印度的特蕾莎修女、南非的图图主教和曼德拉等等,但也有许多的授奖决定
让这个奖在人们的眼中失去意义,比如,一九七三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和越
南领导人黎德寿因越南停火谈判成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作为一个
政治人物有其特别的能力,但把和平奖授予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一个直
接参与策划和制定包括智利政变等在内的帝国主义阴谋的人,难道不是对和平概
念本身的讽刺吗?黎德寿当年拒绝领奖是一个真正正确的抉择。紧接着的一年,
这个奖又以“推行稳定太平洋地区的和解政策”而授予了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但
佐藤本人曾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达十一次之多,他的“东北亚联盟”的构想
与追随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某些政策能够掩盖这样的历
史吗?与此形成对照,许多真正值得敬重的人物并未获奖,比如刘健芝文章中提
到的甘地。关于甘地为什么最终与和平奖无缘曾有许多猜测,比如他推动的民族
独立运动威胁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根本利益,而当年的和平奖委员会的一些成员是
所谓“亲英派”,等等。在这样的历史图景之下,为什么还要去“争评”这个奖
呢?

  但最终我还是被“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的组织者说服了。
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刘健芝说:“我不奢望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把诺贝尔奖的神
圣光环摘下,让光点散落在千名平凡妇女身上。但我朴实的愿望,是每个人学习
用另一种心去看周围的抗击暴力、建设和平的人,并非伟大得我们无法仰望,而
是平凡到我们身边的母亲、老师、同事、邻居以至我们自身,都有能力做出一点
点的事,让世界多一点点的温暖和希望,如小说《盲》里面的善良的医生妻子般
呵护着仁恕施与的心。”也正如陈顺馨所说,这个活动并不以是否获奖为目标,
而是通过推动提名与研究纪录工作过程,推动不同地区和平妇女的“联系、互动、
交流以至合作,以实际的行动推动和平文化的建设。” 用戴锦华的话说,这个
活动“首先挑衅着诺贝尔和平奖。不仅是挑衅其间昭然若揭的男性主导的世界:
自一九○一年创立以来,在百年的时段中,只有区区十二名女性获奖者;更是挑
衅于类似奖项所呈现的世界图景与历史范式:那是为某些要人执掌着舵柄的世界,
那是某些‘决定性的时刻’——伟人们决定并拯救着人类的命运,那是精英间的
对话,权力格局内部的纷争”。因此,这个争评活动本身既是对和平奖的挑战,
也是对“和平”概念的再定义。最为重要的是:争评活动充分地了解诺贝尔和平
奖的政治性,但它不是用“去政治化”的方式去追求和平奖的“非政治性”,而
是以介入的方式、以自身的政治去推动对于什么是和平的全新的理解。当争评活
动将千千万万普通女性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不是看到了这个世界
里的真正的和平力量吗?这的确是“寻常中闪耀的和平的希望”——也是我们这
个世界里惟一真实的希望!

(XYS2005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