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方舟子的打假动机有问题吗

本报评论员潘洪其
北京青年报2004年04月04日

  据《文汇报》报道,南京大学日前组织了由国内物理学界多位专家参加的鉴
定委员会,听取了该校2000级物理系本科生朱涵的科研报告。专家们从不同的学
术角度提出了问题,朱涵对此进行了答辩。经过严肃认真的考察,鉴定委员会以
鉴定结论的形式肯定了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

  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南京大学对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朱涵事件”做出的一
个结论。事件缘起于上月初的一条消息: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学生标兵朱涵,
在大二至大四的两年间一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8篇被收入美国《科学
引文索引》(即SCI论文)。消息还透露,朱涵在学校没有导师、没有实验室,
他 “每天9点起床,除了吃饭睡觉,日常必修课主要有三项———工作、玩游戏、
给女朋友打电话”。如此辉煌的研究成果,对一个大学教授而言也堪称罕见,不
想却出自一个天才浪漫、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生之手!此事很快在南京大学及一
些网站和媒体上引起轰动,进而引起怀疑。

  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公开发表文章,指称由朱涵署名的6篇SCI论文,通
讯作者全是其父亲、北京某高校物理系教授朱某,而朱涵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
却并未说明其论文通讯作者是他的父亲,其中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朱
涵说他在大二寒假时向父亲表达了做一些科研的愿望,但他第一篇论文的投稿截
止期限是那年的大年初二,也就是说他头天刚刚表达了“愿望”,第二天就写出
了论文。凡此种种令人生疑之处,不一而足。方舟子等人怀疑,朱涵的父亲很可
能是那10 篇论文的真正作者,至少是最主要的作者;朱父甘愿为儿子做出“牺
牲”,其目的则是不言而喻的,朱涵已经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
夕法尼亚等近十所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即为明证。

  如果朱氏父子的确是在一前一后上演“学术双簧”,无疑称得上一起严重的
学术丑闻。在南京大学发布的对“朱涵事件”的鉴定结论中,既没有公布鉴定委
员会的成员名单,也没有公开朱涵科研报告及专家所提问题的内容,对怀疑者反
复追问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避而不谈,所以很难说已经澄清了事实的全部真相。鉴
定结论对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的肯定,只能说明他现在的状态,而不能很
好地证明他发表10篇论文没有“贪父之功”。实际上,按照南京大学副校长、博
士生导师陈骏的说法,“科学研究的通讯作者是文章的主要责任人,其成果当然
也属于通讯作者所在的单位”,朱涵发表的6篇SCI论文,通讯地址是他的父亲,
这些论文所代表的成果也应该属于他的父亲及其所在的单位。这应当被理解为,
朱涵的父亲对朱涵写作和发表论文起到的非同一般的作用,在南京大学校方得到
了某种认定。

  与“朱涵事件”的语焉不详的结论相比,有人对于方舟子打假动机的猜测,
就要显得明朗和醒目得多。他们无视“朱涵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却一口咬定
方舟子质疑朱涵的成就,是不能容忍别人的优秀,其揭露事件的目的是出于妒忌。
其实以常理而论,妒忌的情绪一般发生在同行之间,卖水果的用不着妒忌卖服装
的,写文章的用不着妒忌唱歌的,方舟子虽然在美国拿的是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与物理学多少有些关联,但他早就转向从事文学和科普创作,近年来致力于学术
打假,与从事物理学术研究的朱涵并非同行,也没有利益冲突,妒忌之说无从谈
起。本报去年12月22日发表社评《方舟子何时才能卸下“英雄”的负担》,分析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比王海的商品打假难度更大(学术领域多有暧昧含混的空间),
更具有大公无私的情怀(很难带来现实的收益)。即便考之以动机,方舟子的学
术打假行为也无可厚非,至少要比那些制售学术假货、水货的“专家”、“学者”
高尚得多。

  学术的腐败堕落,学界的道德沦丧,将对社会伦理和民族精神造成无法弥补
的巨大戕害。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毫不留情地打击学术界的假冒伪劣,
才能唱响中国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主旋律,培养积极、纯正、诚信的科学良知和
世道人心。

(XYS200404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