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论汪晖与周志华的剽窃,兼谈钱学森的疑问

作者:令狐冲
 
    今年学术打假的两个焦点人物,汪晖与周志华。我是一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
的普通研究人员,能分辨周志华的剽窃;对于汪晖的剽窃,有点语文基础也能看
懂。在我看来,这两人具有太多的相似性:

    1、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权威;
    2、都是代表性成果兼成名作的剽窃;
    3、都是剽窃他人观点,然后进行文字的再加工,最终据为己有(不是引用
不规范的问题);
    4、自己均不承认剽窃;
    5、都不是官员,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有大量的拥戴者;
    6、目前均安然无恙。

    汪晖的打假始于王彬彬实名举报,国内闹得轰轰烈烈;周志华的打假是新语
丝的匿名大辩论(贴子40余篇),国内基本上悄然无声。当然,周志华尚未达到
汪晖目前的地位,但比汪晖年轻10多岁,可算“青年版汪晖”。

    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有两个问题:

    1、中国学术界是否因剽窃而病入膏肓?

    2、中国学术界的未来何在?

    对于第一个问题,难以否认的是当前剽窃问题已经贯穿整个学术界,连汪晖
与周志华都能剽窃,何况他人?最近的反剽窃系统不过是略增加剽窃难度,推广
“汪-周式剽窃”而已。既然剽窃已经成为通病,那么这病严重吗?

    在中国,剽窃并不违反法律,只是学术道德问题,你不能要求每个学者都必
须具有基本的学术道德,也不应该因为学术道德差而完全否定学者的学术水平。
换句话说,如果有个自由职业学者一天没事干,把国外文章看懂后七拼八凑自己
交版面费发到国内期刊上,被人揭发了还死不认帐,除了鄙视他外,你能奈何?
如果某天这个自由职业学者文章看多了自己也研究点成果出来,你能否认他具有
一定水平?当然,如果他是国家养着的,用了大量纳税人的血汗钱,这是另外一
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日益爬升。随着
国家富起来后对科教的重视,学术界不差钱了,学术道德问题也就更得到社会的
关注。如果是在六七十年代,汪、周会去剽窃吗?我看不会,教授的油水还不如
供销社店员呢。那个时候,只有真正喜欢学术的人才去读硕士、博士,学者一般
都是相对贫穷的;然而,现在国家对科研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术权贵们一般年均
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经费。有了巨大的利益,剽窃问题就变严重了,因为靠剽窃获
得了国家资源,就算不违背国家现有法律,但对于没有剽窃的科研工作者,对于
广大的社会劳动者,是绝对的社会不公,应受到千夫所指!我想,这也是方舟子
学术打假的原因。

    显然,随着中央提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学术界将更不差钱,剽窃问题也将
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从汪、周的剽窃事件,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决策层很难
真正“零容忍”,因为剽窃已经是整个学术界的问题,如果实行“零容忍”,把
汪晖、周志华等涉及剽窃的中生代学术精英都开除,无疑将使整个学术界格局推
倒重来,无异于一场小型文化大革命,这是学术界无法承受之重。我们不用太情
绪化地指责李连生、陈进,他们其实是体制的牺牲品,是决策层在平息舆论与维
护体制间采用的一种平衡措施;我们也不用特别尊敬陈永江、王彬彬,他们也就
是一个报料人而已。陈永江、王彬彬包括决策层其实都知道,李连生、陈进倒下
了,千百个李连生、陈进正在体制内成长、发展;很多高校官员清楚,学术界的
“盖子”不能揭,一定要维稳,不然大家都玩完,为了盖好盖子,必要时牺牲几
个体制中的权贵也在所不惜。在某种程度上,我同意王彬彬的学术界江湖化的观
点,现有的学术体制就是一个江湖体制,什么是江湖体制呢,我认为有两个特点:
第一,没有法律,胜者为王;第二,帮派林立,排斥异已。回到最初的问题,中
国学术界是否因剽窃而病入膏肓?我认为不是剽窃惹的祸,是现有体制-即大量
国家资源集中到一个“江湖社会”,使得学术界世风日下,剽窃盛行。对于倒下
的人,告别语应该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对于未倒下的汪、周等人,
应该诤言:“江湖风波恶,愿君多珍重!”

    现在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中国学术界的未来何在?这里顺便提一下钱老的疑
问-中国为何不能培养出世界级科学大师?其实就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学
术界体制有问题。在六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少、管理严,科研人员没有积极性,
少数天才(陈景润等)淡薄名利,搞出些许成果,但整体学术与国外差距是加大
的。改革开发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决策层似乎从中国经济管理上找到了信心,
即“黑白猫理论”、重商主义在中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于是,在学术界也
来一个“发展才是硬道理”,扩招、合校、砸钱。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贫富分
化、贪污腐败、道德沦丧,但毕竟成绩可观;学术界呢,好像也是一样,尽管剽
窃、腐败盛行,但决策层视而不见,只要硬指标上去,可以不管过程。但是,学
术发展和经济发展能一样吗?现在的SCI世界第二、海归回流能代表学术界与国
外差距缩小吗?中国学术界的表面繁荣能软着陆吗?汪、周等人能戴罪立功、承
担起学术创新的重担吗?中国体制通过局部改良能培养出世界级科学大师吗?这
些问题我觉得很难现在作出回答,历史会将说明一切,希望中国学术界的未来更
美好!

(XYS2010050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