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陈燕妮美国之后

刘县书

  与陈燕妮约好两点半在保利大厦前厅碰头。我们未曾相识,但我
还是一眼认出她来,从她的每一本书上我早已端详过她的充满个性的
肖像。

  这是个下雪天,她一身的红黄色很醒目。

  刘:听说你的新作《美国之后》很快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请介绍一下。

  陈:《美国之后》是《遭遇美国》的姊妹篇,《遭遇美国》写了
50个到美国去的中国人的经历,《美国之后》接着写50个从美国回到
中国的人的经历,试图给人一个更全面的考量———如果你想出去,
将来回来也可能遇到书中人物的同样问题。

  除非你在那边找到了好工作,否则很多出去的人终究要回来,而
现在要在美国找一个好工作太难了。大公司的中国部门迅速被早几年
出去的留学生占领了,美国的移民法也限制得非常死。所以现在并非
去美国的好时候。我知道国内仍有不少大学生向往去美国留学,但他
们将来大多只剩下回国一条路,而回国后找工作也会很难。近年来在
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兴起回国潮,《美国之后》中的人物相当一批是在
美国找不到工作回来的,刚回来时他们的境遇挺惨。我采访他们,主
要问三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回来?美国给你怎样的烙印?回国之后遭
遇如何?

  刘:你如何选定这50个采访对象的?其中有《遭遇美国》中的人
物吗?

  陈:没有重合的人物。《美国之后》中50个人物分为几类。一类
是在美国呆过半年到一年以上的名人,如王朔、屠洪纲、成方圆、朱
明瑛、张朝阳、老鬼、陈章良等。这些人在国内过得肯定比国外好,
所以看看就回来了。比如王朔,他在美国根本呆不住,官面上说去写
作,简直是活受罪。他英语一句不会,整天在屋里看电视。在洛杉矶、
纽约等城市的华人社区,倒也可以根本不用英语,这有一个打不打入
主流社会的问题。但是所谓“打入主流社会”也不敢恭维,就是在美
国人的公司里打工。中国人在美国如果自己做生意,必须依靠华人背
景,在华人社区做华人的生意。

  另一类人就是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来的。其中写到一个叫“西莓”
的人物,她的经历很有普遍性。她在美国奥斯汀大学念完新闻硕士,
靠她的专业在美国根本找不到工作,你的“西城区英文”再怎么也写
不过本地人呀,所以她回国了。但是回来后也没有工作,后来在中央
电视台做“临时派时工”,连进门证都没有,每天都得有证件的人来
接,而且她还老看不惯国内同事的某些做法,钱拿得又少,好多次她
坐在电视台门口的台阶上哭。她几乎坚持不下去要回美国了,情况突
然好起来,被CNN聘为中国区的记者,待遇很好。

  还有一类人是因为国内关系多,所以回来做并且做成功的。另外
有个别人是在美国过得不好不坏,呆腻了想回国看看,这种人有的在
国内碰了壁又去美国了。最后,有一类人是回国当跨国公司的首席代
表,他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回国,因为他们属于国外公司的人,随时
可以出去。

  刘:写完这本书,你想对回国的人说点什么吗?对国内留学生回
国政策有没有什么建议?

  陈:对于从美国回来的人,我能说的就是要坚持。开始难,坚持
下来情况就会好转。对于国内留学生回国政策,我没什么说的。两三
年前我开始做这本书的采访时曾想有所建议,但那时我并不了解国内
情况,现在国内所有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了,还要求对归国留学生有什
么特别照顾是不现实的,就让大家公平竞争吧。只不过刚回国的人心
理准备可能不足,期望值可能过高。

  刘:《美国之后》是你的第5本书,从第一本书《告诉你一个真美
国》以来,你觉得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变化吗?

  陈:要说有什么变化,我是越来越觉得自己以前的东西没法看。
《告诉你一个真美国》是我卖得最好的一本书,卖了15万册,但那时
我到美国才5年,写的时候尽我所能地真实,今天看来却特别肤浅,没
法看。在我以前的书里头,只有《陈燕妮:再回纽约》,我觉得还不
错,其他的都没法看。现在写作我越来越不敢掉以轻心,害怕失去自
己文字的吸引力,现在国内有很多好的写手,文字相当漂亮、干净。

  刘:这些年你一直中美两头跑,一边在洛杉矶操办一份华文周报,
一边在国内出版有关美国和中国人在美国的书,你自己喜欢在哪一边
生活呢?

  陈:我个人喜欢美国做事的环境。美国人与人的关系简单清楚,
就是钱的关系。做事签个合约,责权利清晰明白,不像中国人不明不
白,最后就闹僵。我挺不喜欢国内的人事纠纷,那些破事儿我听都懒
得听。但我喜欢国内的人文环境,回到北京,让我感到亲切,而且有
冲动。美国让我对金钱、物质有一个重新认识,是挺痛苦的过程,我
交了很多学费,原来自己二傻子一个,现在可算是老江湖。

  刘:近年来中国人了解世界的渠道更发达了,而关于美国、关于
中国人在美国方面的书多起来,有了不同的声音,呈现多元化局面———
从小说,到纪实作品,再到理论思辩著作。你认为自己的写作还具备
怎样的独特价值吗?

  陈:我想自己在理论深度方面写不过学者,我只能发挥记者的优
势,在与人的交流方面多下功夫。总的来说,我感觉这方面剩下的选
题越写越少了。

中国青年报2000.1.25.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