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为八股文平反无必要

  萧愚

  最近,有几位朋友给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唱起了赞歌,初看颇有启发,不过,
转念想到我们目前的考试制度,又觉得为科举与八股文平反非常不妥。

  按照几位朋友的理解,八股文考试是考能力而不是考文采的。这个理解我觉
得有一定道理。八股文考试某种意义上有点像能力倾向考试(aptitude test)。
比如目前我国实行的公务员考试,美国研究生考试GRE就是一种能力倾向考试。
的确,“如果一个人聪明,大概做起八股文也不会太费劲,所以八股文做得好的,
基本上应当是比较聪明的人。”

  但是,八股文毕竟不是纯粹的“能力倾向考试”,它最大的问题是把对知识、
思想水平的考查与对能力的考查混合在一起,而且规定了知识、思想水平的考查
范围,如四书五经等等。而现代的能力倾向考试(aptitude test)更倾向于考
查一个人的能力,有点像智商测试,知识和思想水平是不在其考查范围之内的。

  今天中国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跟古代的八股文考试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把对
知识、思想水平的考查与对能力的考查混在一起。

  这种既考知识、思想水平又考能力的混合型考试有非常大的弊端,首先是加
重了考生的负担,大家不得不死记硬背那些浩如烟海的知识;其次是并不能准确
判断一个考生究竟是能力强还是死记硬背的功夫厉害。

  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弊端,就是把知识异化成符号。此时的知识并非学以致
用的朋友,而是处处隐藏陷阱的敌人。即便是无比琐碎,无比乏味的知识——如
唐朝某个皇帝何年何月登基,太平洋某个小岛有多少居民等等——考生也不得不
打起十二分精神记住它。我记得有个高考状元的秘诀就是把书整本整本的背下来。
试想,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记住这些琐碎的知识有何意义?

  最重要的,就是过去我们批判的八股文的一个弊端——禁锢思想。这点对于
今天的考试制度来说还是成立的。把原本鲜活的思想标准答案化,的确能够选拔
出考试主办单位需要的某些“聪明人”,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应该是多元
的,既需要循规蹈矩的办事员,又需要个性张扬、思想独立、创造力强的创新人
才。发达国家之所以把能力倾向考试GRE、SAT等与“思想”的考查分开,便是出
于这样的考虑,坚决不能让“思想”标准答案化。他们考查学生“思想”的方法
是单独写个人陈述(PS),尽管这东西容易作弊,请人代写等,但权衡利弊,总
比把“思想”标准答案化强得多。

  如果我们为八股文制度辩解的话,可以说那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最不坏的制
度。正如我们评价今天的高考制度一样。但“最不坏”跟“很不错”完全是两回
事,为八股文、科举制度唱赞歌更是毫无必要。

  至于科举体制下中国出了不少诸如文天祥,林则徐,曾国蕃,李鸿章之类的
人才更是不能作为为八股文辩解的理由,今天的高考制度也选拔出了许多杰出人
才,这是毫无争议的问题,但是,由此逆推高考制度“很不错”能够成立吗?

  我并不支持立即废除高考制度,并非因为觉得这个制度有多么高明,只是因
为我们的社会腐败如此严重,监督机制如此薄弱,废除高考实在是弊大于利。我
希望,这种无奈会早日消除。高考制度彻底改革甚至废除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XYS20050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