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中卷

方正第五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
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
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3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
「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4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
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戎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
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
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五
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5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
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
治也。」

6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锺毓为廷尉,锺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
「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7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
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8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
「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9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
如。答曰:「皇太子圣质如初。」

10      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雠,常背洛水而坐。与武
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
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
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11      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峤曰:「武子俊爽,
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
之谣,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12      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杨济
既名氏,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须臾,和长舆来,问:「杨右卫何在?」客曰:
「向来,不坐而去。」长舆曰:「必大夏门下盘马。」往大夏门,果大阅骑,长舆
抱内车,共载归,坐如初。

13      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悉至,皆在连榻坐,时亦有裴叔则。羊稚舒后至,
曰:「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
杜许。

14      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令。故事,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
常疾勖谄谀。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
监、令各给车,自此始。

15      山公大儿着短□(巾合),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
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16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准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
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
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
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
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
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17      齐王□(冂内上八下口)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冂内上八
下口)咨事。□(冂内上八下口)设宰会,召葛□(旗其换与)董艾等共论时宜。
□(旗其换与)等白□(冂内上八下口):「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遂
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冂内上八下口)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绍曰:
「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虽官卑,职备常伯。操丝比竹盖乐官之事,不可以
先王法服为伶人之业。今逼高命,不敢苟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
□(旗其换与)等不自得而退。

18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
卢□(王廷)。」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
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
以此定之。

19      羊忱性甚贞烈,赵王伦为相国,忱为太傅长史,乃版以参相国军事。使者
卒至,忱深惧豫祸,不暇被马,于是帖骑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
者不敢进,遂得免。

20      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
自君我,我自卿卿; 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21      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
伐树则社移矣。」

22      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
云着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23      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时议者咸谓:「舍长立
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明英断,益宜为储副。」周、王诸公并苦争肯切,唯
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
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
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
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
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24      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土娄)无松
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

25      诸葛恢大女儿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
适江□(彪下几为林)。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
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及恢亡,遂婚。于是
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
裁得尔耳!」

26      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治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治恚之
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
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

27      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
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
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
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迳便出。

28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
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9      顾孟著常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
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

30      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
时周伯仁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
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
「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31      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
人臣安得称兵以向朝廷?处仲狼抗刚愎,王平子何在?」

32      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
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
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
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
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33      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谓周曰:「卿何以相负?」对曰:
「公戎车犯正,下官忝率六军,而王师不振,以此负公。」

34      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锺雅独在帝侧。或谓锺曰:「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
锺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35      庾公临去,顾语锺后事,深以相委。锺曰:「栋折榱崩,谁之责邪?」庾
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锺曰:「想阁下不愧荀林父耳。」

36      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
群酒,以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
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37      苏子高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
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临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
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
诸公亦止。

38      孔车骑与中丞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中丞初
不视,直云:「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
曰:「族弟发狂,卿为我宥之!」始得全首领。

39      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侃曰:「天子
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乃遣人于江口夺之。
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

40      王丞相作女伎,施设床席。蔡公先在坐,不说而去,王亦不留。

41      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
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
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
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

42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
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
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43      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
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谢之,
请其话言。

44      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
「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桓甚有恨容。

45      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
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

46      王中郎年少时,江□(彪几换林)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有语
王者,王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江闻而止。

47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
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
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48      孙兴公作庾公诔,文多托寄之辞。既成,示庾道恩,庾见,慨然送还之,
曰:「先君与君,自不至于此。」

49      王长史求东阳,抚军不用。后疾笃,临终,抚军哀叹曰:「吾将负仲祖于
此,命用之。」长史曰:「人言会稽王痴,真痴。」

50      刘简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尝听讯,简都无言。
宣武问:「刘东曹何以不下意?」答曰:「会不能用。」宣武亦无怪色。

51      刘真长、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
焉。仲祖元:「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

52      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
答语「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53      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
时流必当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刘尹时为会稽,乃叹曰:「我入,当
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复近思旷傍。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

54      王、刘与桓公共至覆舟山看。酒酣后,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
手拨去。既还,王长史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

55      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
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56      罗君章曾在人家,主人令与坐上客共语,答曰:「相识已多,不烦复尔。」

57      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叹曰:「此复何异
王莽时?」

58      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
虽长大,犹抱着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
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温云:「下官家中先得婚
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

59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
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曰:「远惭荀奉倩,近
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60      谢公闻羊绥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
即取以为主簿。

61      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
自难。」

62      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
信云:「可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
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63      王恭欲请江庐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
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
江曰:「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
「人自量,固为难!」

64      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
何可以假人!」

65      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
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

66      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
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
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
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雅量第六

1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
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
「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2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
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
许。文王亦寻悔焉。

3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
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
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6       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7       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
后位仪同三司。

8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
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木累)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
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9       裴遐在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正戏,不时为饮,
司马恚,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
当时何得颜色不异?」答曰:「直是暗当故耳。」

10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
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
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
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11      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乃故诣王,肆言极
骂,要王答己,欲以分谤。王不为动色,徐曰:「白眼儿遂作。」

12      王夷甫长裴公四岁,不与相知。时共集一处,皆当时名士,谓王曰:「裴
令令望何足计!」王便卿裴,裴曰:「自可全君雅志。」

13      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虞。」
王公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
稍严。」

14      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15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
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
负始分。

16      许侍中、顾司空俱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
至丞相许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
□(口台)台大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得眠处。」

17      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
便自如此,人知是天性。温太真尝隐幔怛之,此儿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
以为此?」论者谓不减亮。苏峻时遇害。或云:「见阿恭,知元规非假。」

18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
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
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
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
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
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
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19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
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
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20      过江初,拜官,舆饰供馔。羊曼拜丹阳尹,客来早者,并得佳设,日晏渐
罄,不复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羊固拜临海,竟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
馔。时论以固之丰华,不如曼之真率。

21      周仲智饮酒醉,□(目真)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
名!」须臾,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22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
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
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23      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
舵工,应弦而倒,举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曰:「此手那可使着贼!」众
乃安。

24      庾小征西尝出未还,妇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顷,翼
归,策良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郎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
道开卤簿盘马,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

25      宣武与简文、太宰共载,密令人在舆前后鸣鼓大叫。卤簿中惊扰,太宰惶
怖,求下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廷间故复有此贤。」

26      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欲去;劭坚坐不动,
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27      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
之入,掷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
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也。」

28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
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
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
量,足以镇安朝野。

29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
「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
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30      谢太傅与王文度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王便欲去,谢曰:「不能为性命
忍俄顷?」

31      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
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
帻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目真)沮。坐定,谓蔡曰:「卿
奇人,殆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

32      郗嘉宾钦崇释道安德问,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道安答,直云:
「损米。」愈觉有待之为烦。

33      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
别,遂停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
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34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
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35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
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6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
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37      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38      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曰:
「可尔。」僧弥勃然起,作色曰:「汝故是吴兴溪中钓碣耳!何敢□(亻舟)张!」
谢徐抚掌而笑曰:「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

39      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
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
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
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40      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
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41      殷荆州有所识,作赋,是束皙慢戏之流。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适见
新文,甚可观。」便于手巾函中出之。王读,殷笑之不自胜;王看竟,亦不言好恶,
但以如意帖之而已。殷怅然自失。

42      羊绥第二子孚,少有俊才,与谢益寿相好。尝早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
王睹来。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羊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瞩
自若。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须臾食下,二
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遂苦相留,羊义
不住,直云:「向者不得从命,中国尚虚。」二王是孝伯两弟。

识鉴第七

1       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
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2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
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
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
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
能合虚誉,诚可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
关□(竹龠),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
者,皆败德之人尔,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4       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
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
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
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
云:「公暗与道合。」

5       王夷甫父□(义无丶),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
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
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
「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6       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
当为人所食。」

7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
「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8       卫□(王介)年五岁,神衿可爱。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我老,不见
其大耳!」

9       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10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
皆谓见机。

11      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
「明府当为黑头公。」

12      王子平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

13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迳前,曰:
「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
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
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14      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
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
当在阿母目下耳。」

15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
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
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
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
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16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
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曰:「卿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
「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

17      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
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18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
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
不起邪?」

19      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代。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
温。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

20      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
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21      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22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
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
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23      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
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此事君亲故发,
不得复云为名!」

24      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

25      郗超与傅瑗周旋。瑗见其二子,并总发,超观之良久,谓瑗曰:「小者才
名皆胜,然保卿家者,终当在兄。」即傅亮兄弟也。

26      王恭随父在会稽,王大自都来拜墓,恭暂往墓下看之。为人素善,遂十余
日方还。父问恭:「何故多日?」对曰:「与阿大语,蝉连不得归。」因语之曰:
「恐阿大非尔之友,终乖爱好。」果如其言。

27      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于酆阴。是时胤
十余岁,胡之每出,尝于篱中见而异焉。谓胤父曰:「此儿当致高名。」后游集,
恒命之。胤长,又为桓宣武所知。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选曹尚书。

28      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局机要,资名轻
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王
□(王旬)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
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任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
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

赏誉第八

1       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者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2       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3       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见许子政弱冠之时,
叹曰:「若许子政者,有干国之器。正色忠謇,则陈仲举之匹;伐恶退不肖,范孟
博之风。」

4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5       锺士季目王安丰:「阿戎了了解人意。」谓裴公之谈,经日不竭。吏部郎
阙,文帝问其人于锺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于是用裴。

6       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锺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锺曰:「向二童何
如?」锺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
下无滞才。」

7       谚曰:「后来领袖有裴秀。」

8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
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见锺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见傅兰硕,江□(广啬)
靡所不有。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9       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既见,叹曰。
「羊叔子何必减郭太业!」复往羊许,小悉还,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羊
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复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颜子!」

10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11      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仕至车骑掾。早卒。长和兄弟五人,幼孤。
祜来哭,见长和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

12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3      王戎目阮文业:「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

14      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揩清通。」

15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石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
栋梁之用。」

16      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17      王汝南既除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
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
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
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
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
非复一事。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
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
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于
是显名,年二十八始宦。

18      裴仆射,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

19      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
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诸生。」陆曰:「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

20      有问秀才:「吴旧姓如何?」答曰:「吴府君圣王之老成,明时之俊(义
无丶)。朱永长理物之至德,清选之高望。严仲弼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顾彦
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张威伯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陆士衡、士龙鸿鹄
之□(衮公换非)回,悬鼓之待槌。凡此诸君:以洪笔为□(钅且)耒,以纸札为
良田。以玄默为稼穑,以义理为丰年。以谈论为英华,以忠恕为珍宝。著文章为锦
绣,蕴五经为缯帛。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

21      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
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22      洛中雅雅有三嘏:刘粹字纯嘏,宏字终嘏,漠字冲嘏,是亲兄弟,王安丰
甥,并是王安丰女婿。宏,真长祖也。洛中铮铮冯惠卿,名荪,是播子。荪与邢乔
俱司徒李胤外孙,及胤子顺并知名。时称「冯才清,李才明,纯粹邢。」

23      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曰:「自昔诸人没已来,
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
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

24      王太尉曰。「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上,非凡识也。若死而可作,当
与之同归。」或云王戎语。

25      王夷甫自叹:「我与乐令谈,未尝不觉我言为烦。」

26      郭子玄有俊才,能言老庄,庾□(凯几换攵)尝称之,每曰:「郭子玄何
必减庾子嵩!」

27      王平子目太尉:「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太尉答曰:「诚不如卿落
落穆穆。」

28      太傅府有三才:刘庆孙长才,潘阳仲大才,裴景声清才。

29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藉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
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
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
简亦见重当世。

30      庾子躬有废疾,甚知名,家在城西,号曰:「城西公府。」

31      王夷甫语乐令:「名士无多人,故当容平子知。」

32      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

33      司马太傅府多名士,一时俊异。庾文康云:「见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

34      太傅东海王镇许昌,以王安期为记事参军,雅相知重。敕世子毗曰:「夫
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
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或曰:「王、赵、邓三参军,人伦之表,汝其
师之。」谓安期、邓伯道、赵穆也。袁宏作名士传,直云王参军。或云赵家先犹有
此本。

35      庾太尉少为王眉子所知,庾过江,叹王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

36      谢幼舆曰:「友人王眉子清通简畅,嵇延祖弘雅劭长,董仲道卓荦有致度。」

37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38      庾太尉在洛下,问讯中郎,中郎留之云:「诸人当来。」寻温元甫、刘王
乔、裴叔则俱至,酬酢终日。庾公犹忆刘、裴之才俊,元甫之清中。

39      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在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
头。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衡长七尺余,声作锺声,言多慷慨。

40      王长史是庾子躬之外孙,丞相目子躬云:「入理泓然,我已上人。」

41      庾太尉目于中郎:「家从谈谈之许。」

42      庾公目中郎:「神气融散,差如得上。」

43      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曰:「少为王敦所叹。」

44      时人目庾中郎:「善于托大,长于自藏。」

45      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王介)言,辄叹息绝倒。

46      王大将军与元皇表云:「舒风概简正,允作雅人,自多于邃,最是臣少所
知拔。中间夷甫、澄见语:『卿知处明、茂弘。茂弘已有令名,真副卿清论;处明
亲疏无知之者。吾常以卿言为意,殊未有得,恐已悔之?』臣慨然曰:『君以此试。
顷来始乃有称者。』展常人正自患知之使过,不知使负实。」

47      周侯于荆州败绩,还,未得用。王丞相与人书曰:「雅流宏器,何可得遗?」

48      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
曰:「精神渊著。」

49      王大将军称其儿云:「其神候似欲可。」

50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

51      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卫□(王介)避乱,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
弥日。于时谢鲲为长史,敦谓鲲曰:「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若在,
当复绝倒。」

52      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53      胡毋彦国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

54      王丞相云:「刁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岩,卞望之峰距。」

55      大将军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56      世目周侯「嶷如断山」。

57      王丞相召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客曰:
「公昨如是,似失眠。」公曰:「昨与士少语,遂使人忘疲。」

58      王大将军与丞相书,称杨朗曰:「世彦识器理政,才隐明断。既为国器,
且是杨侯淮之子。位望殊为陵迟,卿亦足与之处。」

59      何次道往丞相许,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来,来,此是君坐。」

60      丞相治扬州廨舍,按行而言曰:「我正为次道治此尔!」何少为王公所重,
故屡发此叹。

61      王丞相拜司徒而叹曰:「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

62      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掾。常集聚,
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
相叹赏。

63      世目杨朗:「沈审经断。」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乱,杨氏作公方未已。」
谢公云:「朗是大才。」

64      刘万安,即道真从子,庾公所谓「灼然玉举」。又云:「千人亦见,百人
亦见。」

65      庾公为护军,属桓廷尉觅一佳吏,乃经年。桓后遇见徐宁而知之,遂致于
庾公,曰:「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66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67      何次道尝送东人,瞻望见贾宁在后轮中,曰:「此人不死,终为诸侯上
客。」

68      杜弘治墓崩,哀容不称。庾公顾谓诸客曰:「弘治至羸,不可以致哀。」
又曰:「弘治哭不可哀。」

69      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庾家论云是文康称「恭为荒年
谷,庾长仁为丰年玉。」

70      世目「杜弘治标鲜,季野穆少。」

71      有人目杜弘治「标鲜清令,盛德之风,可乐咏也。」

72      庾公云:「逸少国举。」故庾倪为碑文云:「拔萃国举。」

73      庾稚恭与桓温书称:「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义怀通乐,既佳,且
足作友,正实良器,推此与君,同济艰不者也。」

74      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
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

75      萧中郎,孙承公妇父。刘尹在抚军坐,时拟为太常。刘尹云:「萧祖周不
知便可作三公不?自此以还,无所不堪。」

76      谢太傅未冠,始出西,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
如尊?」长史曰:「向客□□(wei3 wei3),为来逼人。」

77      王右军语刘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
下共推之。」

78      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

79      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

80      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

81      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82      王司州与殷中军语,叹云:「己之府奥,早已倾泻而见;殷陈势浩汗,众
源未可得测。」

83      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林公曰:「金玉满堂,复何为简
选?」王曰:「非为简选,直致言处自寡耳。」

84      王长史道江道群:「人可应有,乃不必有;人可应无,己必无。」

85      会稽孔沈、魏□(岂页)、虞球、虞存、谢奉并是四族之俊,于时之杰。
孙兴公目之曰:「沈为孔家金,□(岂页)为魏家玉,虞为长、琳宗,谢为弘道伏。」

86      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
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87      刘尹每称王长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节。」

88      王右军道谢万石「在风林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
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

89      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90      庾中军道韩太常曰:「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及其发言遣辞,往
往有情致。」

91      简文道王怀祖:「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
多许。」

92      林公谓王右军云:「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德音,如恨不苦。」王曰:「长
史自不欲苦物。」

93      殷中军与人书,道谢万:「文理转遒,成殊不易。」

94      王长史云:「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

95      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
于所闻。」

96      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97      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98      王长史叹林公:「寻微之功,不减辅嗣。」

99      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

100     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101     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
因下共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102     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悦子以告宣武,宣武
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
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103     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

104     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清畅似达。」或云:「尚自然令上。」

105     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
如此人!」

106     简文目敬豫为「朗豫」。

107     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
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孙遂沐浴
此言。

108     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109     王长史云:「刘尹知我,胜我自知。」

110     王、刘听林公讲,王语刘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复更听,王又曰
「自是钵□(钅于)后王、何人也。」

111     许玄度言:「琴赋所谓『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刘尹其人;『非渊
静者,不能与之闲止』,简文其人。」

112     魏隐兄弟少有学义,总角诣谢奉。奉与语,大说之,曰:「大宗虽衰,魏
氏已复有人。」

113     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114     初,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
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115     王长史与大司马书,道渊源「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116     谢公云:「刘尹语审细。」

117     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行百揆。朝廷用违其
才耳。」

118     简文语嘉宾:「刘尹语末后亦小异,回复其言,亦乃无过。」

119     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共商略先往名达。林公既非所关,听讫,云:
「二贤故自有才情。」

120     王右军道东阳。「我家阿林,章清太出。」

121     王长史与刘尹书,道渊源「触事长易。」

122     谢中郎云:「王修载乐托之性,出自门风。」

123     林公云:「王敬仁是超悟人。」

124     刘尹先推谢镇西,谢后雅重刘,曰:「昔尝北面。」

125     谢太傅称王修龄曰:「司州可与林泽游。」

126     谚曰:「扬州独步王文度,后来出人郗嘉宾。」

127     人问王长史江□(彪几换林)兄弟群从。王答曰:「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128     谢太傅道安北:「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129     谢公云:「司州造胜遍决。」

130     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

131     谢太傅语真长:「阿龄于此事故欲太厉。」刘曰:「亦名士之高操者。」

132     王子猷说:「世目士少为朗,我家亦以为彻朗。」

133     谢公云:「长史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

134     谢镇西道敬仁:「文学镞镞,无能不新。」

135     刘尹道江道群「不能言而能不言」。

136     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137     世称「苟子秀出,阿兴清和。」

138     简文云:「刘尹茗柯有实理。」

139     谢胡儿作著作郎,尝作王堪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谢公答曰:
「世胄亦被遇。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
姑,我父唯舅』。是许允婿。」

140     谢太傅重邓仆射,常言:「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

141     谢公与王右军书曰:「敬和栖托好佳。」

142     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143     谢公语王孝伯:「君家蓝田,举体无常人事。」

144     许掾尝诣简文,尔时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情之咏,偏是许之所
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简文虽契素,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
于将旦。既而曰:「玄度才情,故未易多有许。」

145     殷允出西,郗超与袁虎书云:「子思求良朋,托好足下,勿以开美求之。」
世目袁为「开美」,故子敬诗曰:「袁生开美度。」

146     谢车骑问谢公:「真长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见耳!阿见子敬,
尚使人不能已。」

147     谢公领中书监,王东亭有事应同上省。王后至,坐促,王、谢虽不通,太
傅犹敛膝容之。王神意闲畅,谢公倾目。还谓刘夫人曰:「向见阿瓜,故自未易有。
虽不相关,正是使人不能已已。」

148     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
调畅。」

149     谢车骑初见王文度,曰:「见文度,虽萧洒相遇,其复□(忄音)□(忄音)
竟夕。」

150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
有此甥?」

151     子敬与子猷书,道「兄伯萧索寡会,遇酒则酣畅忘反,乃自可矜。」

152     张天锡世雄凉州,以力弱诣京师,虽远方殊类,亦边人之桀也。闻皇京多
才,钦羡弥至。犹在渚住,司马著作往诣之。言容鄙陋,无可观听。天锡心甚悔来,
以遐外可以自固。王弥有俊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
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又谙人物氏族,中来皆有证据。天锡讶服。

153     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至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
思。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
濯。」

154     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

155     王恭有清辞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
觉为烦。

156     殷仲堪丧后,桓玄问仲文:「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曰:「虽不
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品藻第九

1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
「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
元礼居「八俊」之上。

2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
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
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
「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3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
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劭亦安其言。

4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
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5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
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6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宀是),荀靖方陈谌,
荀爽方陈纪,荀□(或彡)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
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危页)
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7       冀州刺史杨准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准与裴□(危页)、乐广友善,
遣见之。□(危页)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准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
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准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
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
然并为后出之俊。

8       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
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9       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10      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作碑云:「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

11      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

12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
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13      会稽虞□(马斐),元皇时与桓宣武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王丞相尝谓
□(马斐)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马斐)未达而丧。

14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复
问郗,郗曰:「周觊比臣,有国士门风。」

15      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
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问:「何
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左右蹑公,公乃止。

16      人问王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蘖(峨?)。」

17      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
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18      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颍、曰敞。时论以颍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
祭酒者也。

19      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岂页)比。」

20	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21      宋□(礻韦)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礻韦):「我何
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22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
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23      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
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

24      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
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25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
失色。

26      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
「正自尔馨。」

27      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阮思旷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
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

28      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

29      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
如方回?」问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
故是常奴耳。」

30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
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31      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32      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
「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33      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殷曰:「故当以识通
暗处。」

34      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

35      桓公少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
周旋久,宁作我。」

36      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
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
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袁羊何如?」曰:「洮洮清
便。」「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
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
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37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
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38      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
故当出我下。」

39      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

40      简文云:「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岩,居然自胜。」

41      未废海西时,王元琳问桓元子:「箕子、比干迹异心同,不审明公孰是孰
非?」曰:「仁称不异,宁为管仲。」

42      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
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奕奕神令。」王、刘善其言。

43      刘尹抚王长史背曰:「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长。」

44      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

45      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
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

46      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遏、胡儿并在坐,公问李弘度曰:「卿家平阳何如乐
令?」于是李潸然流涕曰:「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玺绶。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
至仰药,恐难以相比!此自显于事实,非私亲之言。」谢公语胡儿曰:「有识者果
不异人意。」

47      王修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长史未答,修龄曰:「
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48      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
语何如尊?」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49      谢万寿春败后,简文问郗超:「万自可败,那得乃尔失士卒情?」超曰:
「伊以率任之性,欲区别智勇。」

50      刘尹谓谢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门人加亲。」谓许玄度曰:「自吾有由,
恶言不及于耳。」二人皆受而不恨。

51      世目殷中军:「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52      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中悔,曰:「卿喜传人
语,不能复语卿。」

53      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
然会名处多。」王笑曰:「痴!」

54      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孙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服膺;
一吟一咏,许将北面。」

55      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
雄,阿万当裂眼争邪?」

56      刘尹云:「人言江□(彪几换林)田舍,江乃自田宅屯。」

57	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绍是石崇姊夫,苏则孙,愉子也。

58      刘尹目庾中郎:「虽言不□(忄音)□(忄音)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59	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

60      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

61      孙兴公、许玄度皆一时名流。或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或爱孙才藻,而
无取于许。

62      郗嘉宾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又曰:「右军诣嘉宾。」
嘉宾闻之曰:「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63      庾道季云:「思理伦和,吾愧康伯;志力强正,吾愧文度。自此已还,吾
皆百之。」

64      王僧恩轻林公,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

65      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
体。」

66      蔡叔子云:「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

67      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
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wei3wei3)
论辩,恐□(殷?)欲制支。」

68      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
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揣扌换犭)貉
啖尽。」

69      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孙曰:
「云是世业人。」谢哀叹:「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

70      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庾公?」谢殊不受,答曰:「先辈初无论,庾
公自足没林公。」

71      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曰:「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72      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

73      谢太傅谓王孝伯:「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

74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
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
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75      谢公问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
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76      王孝伯问谢太傅:「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问:「何
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
「身意正尔也。」

77      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

78      谢公语孝伯:「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
不逮。」

79      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故
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

80      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
若长卿慢世。」

81      有人问袁侍中曰:「殷中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
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诔云:「荆门昼掩,闲
庭晏然。」

82      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
自上。」

83      王□(王旬)疾,临困,问王武冈曰:「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武冈曰:
「世以比王北中郎。」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

84      王孝伯道谢公浓至。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

85      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
亦贵彻。」

86      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
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87      桓玄问刘太常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
「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88      旧以桓谦比殷仲文。桓玄时,仲文入,桓于庭中望见之,谓同坐曰:「我
家中军那得及此也!」

规箴第十

1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
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
朔亦侍侧,有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
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2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
「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
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3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
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
『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4       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群臣莫不上谏曰:「此为小物,何足
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5       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人几?」陆曰:「二相、五侯、将军
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
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

6       何晏、邓扬令管辂作卦,云:「不知位至三公不?」卦成,辂称引古义,
深以戒之。扬曰:「此老生之常谈。」晏曰:「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
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诗不云乎,『中心
藏之,何日忘之!』」

7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
上坐,卫□(獾犭换王)在侧,欲微申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
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8       王夷甫妇,郭泰宁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预人事。夷甫患之而不
能禁。时其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都大侠,犹汉之楼护,郭氏惮之。夷甫骤谏之,
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为之小损。

9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疾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
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

10      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檐粪。平子谏之,并
言诸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
急捉衣裾,将与杖。平子饶力,争得脱,逾窗而走。

11      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
是遂断。

12      谢鲲为豫章太守,从大将军下至石头。敦谓鲲曰:「余不得复为盛德之事
矣!」鲲曰:「何为其然?但使自今以后,日亡日去耳。」敦又称疾不朝,鲲论敦
曰:「近者,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四海之内,实怀未达。若能朝天子,使
群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从众怀,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
一匡,名垂千载。」时人以为名言。

13      元皇帝时,廷尉张□(门岂)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群小患之,
诣州府诉,不得理;遂至打登闻鼓,犹不被判。闻贺司空出,至破冈,连名诣贺诉。
贺曰:「身被徵作礼官,不关此事。」群小叩头曰:「若府君复不见治,便无所诉。」
贺未语,令:「且去,见张廷尉当为及之。」张闻,即毁门,自至方山迎贺,贺出
辞见之,曰:「此不必见关,但与君门情,相为惜之。」张愧谢曰:「小人有如此,
始不即知,早已毁坏。」

14      郗太尉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衿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
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翘鬓厉
色,上坐便言:「方当永别,必欲言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溜。王公摄其次曰:
「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目真),冰矜而出,不得一
言。

15      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
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
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
也。

16      苏峻东征沈充,请吏部郎陆迈与俱。将至吴,峻密敕左右,令入阊门放火
以示威。陆知其意,谓峻曰:「吴治平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可从我家始。」
峻遂止。

17      陆玩拜司空,有人诣之,索美酒,得,便自起,泻着梁柱间地,祝曰: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臣,莫倾人栋梁。」玩笑曰:「戢卿良箴。」

18      小庾在荆州,公朝大会,问诸僚佐曰:「我欲为汉高、魏武,何如?」一
坐莫答。长史江□(彪几换林)曰:「愿明公为桓、文之事,不愿作汉高、魏武也。」

19      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谢镇西作江夏,往检校之。罗既至,初不问郡事,
径就谢数日,饮酒而还。桓公问有何事?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是何似人?」
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
桓公奇其意而不责也。

20      王右军与王敬仁、许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军为论议更克。孔岩戒之曰:
「明府昔与王、许周旋有情,及逝没之后,无慎终之好,民所不取。」右军甚愧。

21      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太傅在军,前后初无损益之言。
尔日犹云:「当今岂须烦此!」

22      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

23      殷觊病困,看人政见半面。殷荆州兴晋阳之甲,往与觊别,涕零,属以消
息所患。觊答曰:「我病自当差,正忧汝患耳!」

24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袁公曰:「桑榆之光,
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咏朗畅,词色甚苦,高足
之徒,皆肃然增敬。

25      桓南郡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骋良马,驰击
若飞,双甄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上鹿下君)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
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着绳腰中,玄问:
「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玄自此小
差。

26      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弄权要。王大不平其如此,乃谓绪曰:「汝为
此□(焱欠)□(焱欠),曾不虑狱吏之为贵乎?」

27      桓玄欲以谢太傅宅为营,谢混曰:「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
更不保五亩之宅?」玄惭而止。

捷悟第十一

1       杨德祖为魏公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
「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
王正嫌门大也。」

2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
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3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
『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
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4       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
烧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 谓可为竹柙□(木盾),而未显其言,驰问主簿
杨德祖。应声答,与帝同。众伏其辩悟。

5       王敦引军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
帝大怒□(目真)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
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
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6       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
奖王室,修复园陵。」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视竟,寸寸毁裂,
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
督五郡,会稽太守。

7       王东亭作宣武主簿,尝春月与石头兄弟乘马出郊野。时彦同游者,连镳俱
进,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回,诸
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奕奕在前,其悟摄如此。

夙慧第十二

1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
而窃听。炊忘著箪,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
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
「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
何必饭也?」

2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
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3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4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
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
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5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
斗,谓康伯曰:「且着襦,寻作□(衤复)□(衤军)。」儿云:「已足,不须□
(衤复)□(衤军)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着襦,
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6       晋孝武年十三、四,时冬天,昼日不着□(衤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重;
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7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泣恸,酸感傍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
当以此坐还之。」

豪爽第十三

1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
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即令取鼓与之。于坐
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2       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常荒恣于色,体为之弊,左右谏之,处仲曰:
「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门合),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
所之,时人叹焉。

3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4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
如意打唾壶,唾壶边尽缺。

5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
晓便成。今太子西池便是也。

6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
镇寿春,□(目真)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摧摄回去,须臾不
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7       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及济坚作相,忌兵畏祸,
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寮
佐,陈其旌甲,亲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
其气十倍。

8       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悉萃。桓既素有雄情爽
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奇拔磊落,一坐赞赏不暇坐。
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馥曾作敦掾。

9       桓公读高士传,至于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10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
镇恶郎。尝住宣武斋头。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宣武谓曰:「汝
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万众中,莫有抗者,
遂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11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甚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
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12      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
「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13      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
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