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赏析 - 《“中餐西吃”和25美元》 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XC 于 2011-09-12, 09:01:31:

《“中餐西吃”和25美元》

贾伟,美国北卡大学药学教授。

----------------------------------------
“中餐西吃”和25美元
原文+赏析
-----------------------

有一次国内有家单位请一位德国人吃饭,找了家上等的中餐厅,众星捧月地围着老外坐了下来,【赏析:怎么个围坐法呢?噢,老外盘腿打坐桌中间。】点好菜后,不一会服务员就开始上菜了。按照惯例,服务员把菜碟放到玻璃转盘上转到客人面前由他第一个品尝。【赏析:(1)为什么不把菜直接放到客人面前?这么聪明的服务员一定是美国教授。(2)一个老外做东请一桌子中国人是常有的事啊。没有老外时,服务员如何判断谁是最尊贵的客人?】让大伙儿诧异的是这个老外没有去夹菜,而是一欠身把整个盘子端到面前,【赏析:鲁莽不是德国人的特征。】把餐巾往胸口一别,腰板儿一挺,刀叉飞舞地一个人开吃了。【赏析:德国人请客吃饭时,等大家一起吃在是正常情况,而且开吃前,还会互相道一声Guten Appétit。还“刀叉飞舞”呢,美国牛仔吃相都不会这么难看,就更别说西装革履的德国人了。看来贾教授在美国20年,连中等饭店都没进过一回,更别说上等的了,更别说欧洲的了。】


很快第二盘菜又由服务员摆上桌,转到客人的面前,【赏析:如果第一次是没预料到,为什么还转第二次?】老外赶紧用刀叉刮掉第一个盘子里的剩菜塞进嘴里,一欠身把第二盘菜端到自己的面前,又刀叉飞舞地吃上了。【赏析:中餐开始的几个冷盘,通常基本是同时上的,相差不了几秒钟。看来贾教授在中国30年,也是连中等饭店都没进过一回。】
在坐的七名中国同事目瞪口呆,除了咽着口水看外国朋友吃独食以外大家不知该说点啥。直到那个老外又欠身去拿刚端上来的第三盘菜时,【赏析:为什么还转第三次?】同志们中有个聪明的站起来跑到后面,吩咐服务员把点好的菜减掉几个,剩下的每盘菜分八份上。【赏析:已开始上菜了,还能把把点好的菜减掉几个?一盘菜分八份,你问美国麦当劳炸土豆条的会不会干,更别说上等菜馆的大厨师了。看来贾教授不知道上等菜馆里,不论美国菜中国菜德国菜装盘都是有造型的。没吃过猪肉,也没听过猪喊嘛。】
如此“中餐西吃”地调整好后,大家面前终于能见到菜肴了,而那位可怜的德国客人也终于可以擦一把汗,感觉这顿中餐吃下来还是可以把命保住的。
对于那个德国人来说,吃饭就得这么一道一道、整盘整盘地吃。
我们一旦明白了他的思维方式就容易交流和作出调整。反过来,一个从来没吃过或没见过吃西餐的人也许会将那个德国人吃中餐的方式评价成粗俗、不讲礼仪,或者把那个德国人理解成对中餐有着一种狂热 - 所以才会吃起来酣畅淋漓、忘乎所以。类似的评论足可以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老实说我们经常能看到硬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分析别人言行的宏论!科学网上类似的宏论尤其多。【赏析:去德国的中国人知道西餐分着吃,去中国的德国人也知道中餐合作吃。你还是吃点猪脑子,先把自己的IQ先提高到80再来编故事、发宏论吧。无知无畏,弱智愚昧,不懂装懂,丢人现眼。】


最近在我们院Stone Building的一楼新挂出了个牌子,上面列了几十个基金会的名字。作为本院faculty,我接触过其中的很多人。【赏析:HOW?作为一般的faculty,我估计其中一个人你也没接触过。当然,你要把走马观花参观的实验室时的,互相打个招呼叫接触的话,那是你的自由。你甚至不分基金会的人和捐款的人。 】
但我认识到的一个令我惊讶的事实是这些捐款人其实大多不是富裕家庭,而是很普通的老百姓!【赏析:别把自己吓着了。美国每年三千亿美元的捐款主要来自普通家庭这是常识!或者举手之劳就可以故狗到的信息。另一个常识是,即使你的同事朋友情人,人家也不会跟你讲家资、收入和捐款多少的,更不要说礼节性会面的什么基金会里的人了。】他们中有不少只是捐几万元、几千元的,【赏析:美国普通老百姓为捐几万元给你们学院,你肯定说的是日元!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平均每年慈善捐款额是家庭收入的2.5%,也就是说两千美元。这才是能拿来说事的数字!捐几万元的个例肯定是有的,但个例不说明问题。能捐几万美元的,肯定也不是普通的中产阶级。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院几千万美元的基金就是来自于这些普通百姓节衣缩食地为学校开出的一张张数额不大的支票,这里体现的是百姓对教育的认同和重视。【赏析:美国人早就过了温饱线了,至少能捐款的人不需要节衣缩食。慈善捐款用途有许多种,教育不过是其中之一。别弱智煽情。别上纲上线拔高。】


我们学院每年会收到来自于某个校友的一张25美元的支票,额度不大,但每年都按时寄来,一直坚持了20年。按照规定,这个校友就成了我们学院基金会的“金卡”会员。两年前我们院长特别邀请她参加了一个基金设立的仪式,并跟她单独共进午餐。【赏析:说的好像你们的院长名叫巴拉克•侯赛因•欧巴马二世似的。】
前两天她突然给院长办公室打了个电话,说一直以来由于生活拮据没能多资助一些钱给学院,现在她父亲过世,让她继承了四百万元的遗产,她决定将这笔钱捐给学院。但她需要我们院长答应她一个条件 - 要匿名捐助,因为据她对圣经的理解她必须这么做。【赏析:既然匿名捐助,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呢?25美元,20年,校友,女性,400万,遗产,以前生活一直拮据,金卡会员,单独共进午餐,两年前来参加仪式。。。这么多信息全被你们院长漏出来了,你们院长怎么给人匿名?】


看到那些家境不算很好的人家给学校捐款,要是在过去,我会认为这必定是来自于一种无比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境界;而在今天,在近距离接触了这些人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这些行为根植于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价值观:这点钱是我们能够出的,我们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们都需要教育。就这么简单、朴实!

【赏析:这是不过是不同的文化。文化你懂吗?教授先生。比如有的地方流行喝米酒,有的地方流行喝啤酒;有的地方流行嗑瓜子,有的地方流行吃冰激凌;有的用有的地方流行刀叉,有的地方流行筷子。
德国没有私立大学,教育也不靠捐款,难道德国老百姓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认同?难道德国的教育质量没有美国的好?难道德国文化比美国的低劣?各有各的来路,各有各的去处,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活法,条条大路通罗马。GOT IT? DEAR PROFESSOR。你无知弱智又满嘴谎言。我说话,就这么简单、朴实!】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