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姚锡娟 :用声音演绎经典《红楼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玲 于 2011-03-17, 21:20:15:

引用:

姚锡娟 :用声音演绎经典《红楼梦》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1-24 来源: 广州日报

谈对人物理解

  2010年12月,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姚锡娟推出了声音版的《红楼梦》——《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红楼梦》,一共九十讲。这是她花了半年工夫,整理出1985年在5家广播电台由她播讲的完整版本,堪称经典之作,但因各种原因,这套全本播讲版《红楼梦》只推了1000 套,是真正的限量版。

  这位迄今都一直在舞台上朗诵的艺术家日前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岁月流逝,却依然保持着清亮声音的姚锡娟回忆起当年的一切过程依然激动如初。她说,这个讲本的《红楼梦》,虽然写着“姚锡娟语言艺术欣赏”,但这背后是一个团队,有着红学家蒋和森、陈毓罴和播音泰斗夏青等大师的参与和支撑,因此犹如当年广东著名记者李春晓所说的,她是在执行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出版了这套全本的姚版《红楼梦》,她觉得,大事完成了。

  文/本报记者 龙迎春

  谈创作过程

  感觉从下地狱到上天堂

  “1985年,应当以鲜艳的色彩写在姚锡娟的生命史上,因为这一年委实不寻常。她分别被专家评议和观众投票,推举为1984年度的最佳配音演员。1985年4月,她飞到杭州接受第三届‘金鹰奖’;同年10月,她又飞往北京接受第五届‘飞天奖’。”

  ——李春晓(广东知名作家、记者)

  

  广州日报:接下《红楼梦》播讲任务的时候,应该说是您最意气风发的一年?

  姚锡娟:1985年,我40多岁,正是出成绩的年纪,但那一年也是正感到身心俱疲的时候,既是最幸福、最充实,也是压力最大的。一方面因为配音荣誉接踵而至,另一面,因配音而导致的一夜成名所引起的麻烦也纷至沓来。当时去北京领奖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谢文芬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刘佳斐就来找我,说让我播讲《红楼梦》,我一听就拒绝了。《红楼梦》是文学巨著,我又从没播过长篇。

  我逃避回了广州,谢文芬就追到广州来,说服我,叫我录两段试试,就是开头的“话说东南地方有座姑苏城……”以及《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送到北京去。

  广州日报:结果就通过了?

  姚锡娟:录音拿回北京一听,他们就说,就是她了。之前他们其实已经找了几个人,也录了一些,但还不甘心。我自己呢,录了这两讲,也有点嚼甘草的味道,觉得回味无穷。就在彷徨之际,朋友叫我到惠州去散心,当时有个书法家送了我一幅字,上写“天道酬勤”,我眼泪当即就下来了。这个“勤”字,道尽一切,虽然才浅,但“勤”我也自觉还是担当得起的。也就是那一段时间,读到安徽籍(注:姚锡娟也是安徽人)画家黄宾虹先生摘录的一首描绘黄山的古诗:“高峰挂紫石,峭壁沸汤池,不入云霞处,安知天下奇”,我心有所动。也许是与《红楼梦》的情缘,也许是对“高峰紫石”的向往, 我终于抱着下“地狱”般的决心,接下了这个任务。

  广州日报:然后就是准备工作了,面对这样一部巨著,要用一个人的声音去演绎,去拿捏一百多个人物,不容易吧?

  姚锡娟:我是小学毕业就开始看《红楼梦》,每年都会看一遍,但没真正看懂,倒是越剧艺术大师尹桂芳先生的《宝玉和黛玉》我前后大概看了20多遍,但真正了解,是从准备播讲的过程中才开始的。答应下来后我开始做案头工作,那段时间真是幸福。

  首先是讲本,这个讲本是红学家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毓罴为顾问,文研所专业人员胡小伟参加改编工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谢文芬执笔改编(改编历经一年,六次修改)。而采用的《红楼梦》的原著版本,选取的是作家茅盾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为中学生节编的《红楼梦》为参考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根据脂评本系统整理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注本为底本进行改编。在看讲本之外,我还找了很多研究的论文和书籍来看,包括蒋和森先生《红楼梦论稿》,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两位先生对我的启示,不仅是他们对人物的分析和看法有助于我更深刻地去体会原著,文章本身就写得非常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地进入到《红楼梦》的世界中去,感觉真的是在天堂一样。

  说各方反响

  历经多年“姚迷”追寻不息

  姚锡娟版的《红楼梦》于1986年5月在广东台首播,中央台对台湾广播是从1986年9月14日开播,合作台山西台、安徽台、湖北台也陆续播出,全国 20多个省市台选复播出。各台都收到许多听众来信。听众说:“我每天仔细地收听。”“听了葬花词,我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此节目在中央台、山西台、广东台均评为一等奖。2008年中央银河网络台又进行了播出,受到网友关注。

  ——谢文芬(《红楼梦》播讲本执笔改编)

  

  广州日报:这么讲下去,会代入到情境中出不来吗?

  姚锡娟:会,读《葬花词》的时候,真是哽咽着念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我自己是几天都出不来。大概录了十几讲后,我感觉就渐入佳境了,第一次录了30讲,人瘦了一圈,憔悴不堪,录音拿到北京,让红学家们去听,当时我心里是很忐忑的。然后反馈就来了,他们把红学家们的研讨会录音带给我听,我听到之前反对《红楼梦》分段说讲的蒋和森先生说:“听过姚锡娟的播讲,我深受感动,《红楼梦》原来并非不可以分段说讲。姚锡娟讲得那么生动逼真,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色彩,又毫不沉闷,紧扣人心。讲到这个水平,也真难为姚锡娟了。看来,我得修改《红楼梦论稿》中的那段话啦……”我当时就放心了。后来再接着录,整个过程是从紧张、忐忑不安、不自信,到最后就是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自己心里还是没底的。1986年广东台先播,后来是中央台对中国台湾播出,我听都不敢听。

  广州日报:您的《红楼梦》播讲是在87版电视剧之前吗?

  姚锡娟:对,后来电视剧出来的时候他们还找我给黛玉配音,我觉得不行。虽然配海蒂,配孩子的声音我也配了,但毕竟40多岁了,我当时为了给黛玉一个年轻的、更美的形象,运用了声音造型的,但我希望电视剧能用更自然的声音去配。

  广州日报:《红楼梦》是经典,您的《红楼梦》播讲也成了经典,1987年您又为中国唱片公司选录了24讲,冰心、茅盾、曹禺等很多作家都深受感动。20 多年了,您在演出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段,“姚迷”们也不断在网上传播您的视频,对您来说,重新将全本播讲整理出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姚锡娟: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涉猎到话剧、配音、朗诵,我迄今都认为,《红楼梦》的分量最重,讲完《红楼梦》,各方面的修养都得到了提升,对我来讲,艺术上再接触到别的东西,都觉得没那么难了,还有什么难得过《红楼梦》呢?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刚刚从文化的禁锢中走出来,那么多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当时的反馈不像今天这么发达,21世纪,有了电脑和互联网,我才发现,很多网友都在找姚版的《红楼梦》,2008年,中央银河网络台开播,首选的是《红楼梦》。网友们自己去寻找声音,整理目录,我心里就开始想,它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得到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后,我开始审听、修改,整理目录,然后去找当年的合作者……当时已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的陈毓罴先生还健在。8月24日我去北京看他,他还给我讲大观园的园林式的结构,给我写了出版前言。等到十月份,版权问题解决了,我高兴地想打电话给他,才知道,9 月15日他已经去世了……悲痛之余,我想这是缘分吧,他一生研究《红》学,他好像专等我去做这件事,把句号画上了就走了……这套《红楼梦》只出1000 套,我并未在商业上有何期待,但相信随着时间流逝,它的价值会凸显出来。

  让100多个人物

  在一条声带上复活

  想是贾宝玉那“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潇洒,给了我某种启示,不经意间种种语言艺术手段为我所用……播讲《红楼梦》我融进了20多年来的艺术积累:话剧、配音、朗诵艺术给予我理解作品和塑造语言形象的能力;中国戏曲艺术常常激发我的灵感,让我以生、旦、净、末、丑的语言程式找到《红楼梦》中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各色人等的语言参照……

  ——姚锡娟

  

  广州日报:真正开讲时,感觉有把握吗?

  姚锡娟:准备看起来是充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安排完两个孩子就是窝在沙发里看资料,做笔记,反复吮吸、咀嚼,我当时提出了300多个问题请教红学家,有问题还打过电话去请教中山大学的几位教授,播讲本上注着许多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符号,沙发茶几上堆满了各种参考书、词典,生怕会错一个意,念错一个字。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1985年12月18日晚上,谢文芬女士、胡小伟先生、山西台的刘佳斐、广东台白清芬女士、匡景焉先生、录音师彭雪珍女士、年轻编辑邓国材、唐同炎等众位合作者都早早地来到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间,小小的操作室内挤满了人,我脑子里当时其实是一片空白,怎么讲,用什么样的节奏,完全空白,因为无论是朗诵还是演出,我都从没演过古装戏,也没配过古代的人物,但也不完全是空白,毕竟是话剧演员,播讲过短篇、中篇小说,朗诵过不少文学作品。我就这么静静地坐到麦克风前,调整好情绪,终于读出了开篇第一句。

  广州日报:之前您听过评书吗?

  姚锡娟:没有。虽然他们建议我在描绘人物出场时可吸取评书的讲法,但实际上我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很深。我脑子里的很多红楼人物形象,都是文学场景式的印象,像读到宝玉,脑子里一跳出来就是尹先生扮演的宝玉的样子,风流倜傥,面如满月;还有贾政,我怎么去塑造贾政?然后想到的就是戏曲里的老生的形象,于是,一个长腔的 “唉”字,贾政就出来了;还有柳湘莲打薛蟠的时候,念这一段,我自己都觉得吃惊,怎么会把薛蟠读得这么好玩?其实我当时意识里就是戏曲里画着白鼻子的丑角的形象,因此,我播讲《红楼梦》的时候,并不全是话剧方式,而是吸取了戏曲里生旦净末丑的行当来给人物分类,我自己当时是没意识到的,也没去总结。倒是我姐夫,他当过专业播音员,事后跟我说,你最大的特点,就是受戏曲的影响。当然,在人物的对话上我又运用了贴近生活的配音手段,把两者融在一起。最近,还有人跟我开玩笑说,姚老师您播讲《红楼梦》那是“姚派清口”(笑)。

  广州日报:去年12月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黄天骥教授还说,您把这100多个人物,拿捏有度,很不容易。当年的媒体评价是,姚锡娟按照不同角色的需要而发音,她的声音从胸部、腹腔、鼻子、牙缝里出来,难以叫人相信各种迥异的音色,竟然来自同一条声带。

  姚锡娟:这么多的人物,要在气质上对他们有所区别。在新闻发布会上,暨大伍巍教授还专挑《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来听,要听听我对妙玉、黛玉演播上的区别。播讲《红楼梦》,我在话剧和朗诵方面的技术支持是一个方面,但理解更为重要,有一些是主仆之分,譬如伶牙俐嘴,黛玉、王熙凤、小红、晴雯、麝月同是伶牙俐嘴,但身份年龄性格不同;宝玉、黛玉、紫鹃这几个人物,因为戏曲看得多,我觉得比较熟悉,在播讲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分析理解他们,融进了我对他们的爱。像薛宝钗,在戏曲里处理得是比较表面化的,但在播讲中就不能这么处理,她含蓄、宽容,其实非常有经营天赋的,但也有冷漠的一面;包括袭人,很有心机,但她这么做是为了生存;晴雯,个性很张扬,与宝玉之间,虽然亲近,但却保持着纯净,跟袭人和宝玉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探春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家的风度,她的精明能干不逊王熙凤,但王熙凤身上有恶的因素,而她没有,一方面她有志于改革,但另一面,她又因为是庶出而被困扰;而黛玉,在播讲的过程中我增加了深深地同情,以前看,觉得她老使小性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没有宝钗的宽容,湘云的开朗,慢慢地才理解她作为孤儿寄人篱下的艰难处境,而她对纯真爱情的执著,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非常令人动容……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1/24/content_1252066.htm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