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的“潟湖”与“泻湖”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alamoo 于 2010-09-11, 13:03:26:

既然说科普就要严谨一些,使用科学界标准用法。
寻正自己不严谨,使用内涵错误的误用词,使错误继续广泛传播,反过来倒指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没有“公信力”,“要统一规范并非“科学”的名词,采用日本汉字”,就有些无耻了。

---------------------------
下面是我查到的3篇关于“潟湖”与“泻湖”的论文。

1 从“潟”与“泻”,到“潟湖”与“泻湖”

【作者】     樊静; 韩慕康;
【作者单位】     全国科技名词委;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100871教授; 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海洋地理组组长;
【文献出处】     科技术语研究 ,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s Journal,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4期
【中文关键词】     大学城; 海洋地理; 地理学; 名词审定; 泻湖; 潟湖; 科技名词;


2 海洋科学文献中要规范使用的两组概念
陈溥远 《海洋科学》 2010年06期
【摘要】:为了规范使用科学术语,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新审定公布的概念内涵,并参考相关资料,对近年来在海洋科学文献中经常混用的两组概念:"抗菌活性"、"抗菌活力"、" 抗菌能力";"潟湖"、"泻湖"进行了纠正,并建议有关人员在今后撰文中,注意使用规范的科学名词——"抗菌活性"和"潟湖";而勿用"抗菌活力"、"抗菌能力"和"泻湖"。
【作者单位】: 《海洋与湖沼》编辑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概念 抗菌活性 潟湖

【正文快照】:
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稿件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组科学概念的滥用或误用的现象。这主要是源于作者对这些概念内涵的模糊。由此而产生的对相关科学问题的错误理解、错误阐述和错误的提供、传播,以致造成不良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


3 地质学某些术语用词辨析

【英文篇名】     Discrimination of Some Geological Terms
【作者】     杨建超; 章雨旭; 黄泽光;
【英文作者】     YANG Jianchao ZHANG Yuxu HUANG Zeguang/a>;
【作者单位】     《石油实验地质》编辑部; 《地质论评》编辑部;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214151; 100037;
【文献出处】     中国科技术语 , China Termi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3期
【中文关键词】     地质学; 汉字; 别字;
【英文关键词】     geology; character;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
【摘要】     对地质学专业术语中几组常见的错别字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产生错别字的原因,阐述规范地质学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二)沿用已废止了的字(简化字)
1. 潟(泻.)湖 
有的作者把“潟(音xì)湖”写成“泻湖”“舄湖”,造成“潟”“泻”“舄”混用。
1992 年出版的《英汉石油大辞典》石油地质分册用的“潟”,如“潟湖”,1979 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地质辞典》(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分册,用的是“泻”,如:“泻湖”。200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用的是“潟”,即“潟湖”。其释义为:浅水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高潮时可与海相通。而“泻湖”则是“潟湖”的旧称。1994 年9 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质学名词》为“潟湖”,曾用名“泻湖”。200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由周麒主编的《出版校对培训教程》则把“泻湖”的“泻”列为误用被淘汰的术语[2]。
潟字的含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既然是“浸渍”,应该是不流动或流动不畅;而“泻(繁体字为瀉,字形与潟相近)”则是“液体很快地流下”[3]。因此,根据定义,应统一用“潟湖”,而非“泻湖”。


---------
我在寻正博客上转贴百度百科的写法辨析:
  历史上,“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页),但现在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在该版本《现代汉语词典》1395页的“泻湖”词条中写道:“泻湖,潟湖的旧称。”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已审定公布,将误用多年的泻湖(xiè hú)正名为澙湖(xì hú),在该机构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等文献中可以查到相关表述。此外,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的术语查询[1]中,可以发现“潟湖”可以看到该术语隶属于:1)地质学→地质学总论、2)地理学→地貌学;“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相关术语”中介绍,曾称泻湖; “英文等价术语”为lagoon 。而查询“泻湖”则显示“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潟湖曾称泻湖。 至此,这个由形近字引起的术语混乱在官方正式表述中得到了纠正。


寻正回复:
呵呵,一个缺乏公信力的机构要统一规范并非“科学”的名词,采用日本汉字,行啊。但怎么无效呢?为什么民众不依从呢?泻湖不是旧称,而是现称,大家都认可的名词。要用澙湖,就得去跟日本人交流去。不明白用脚投票的规则么?我是在做科普,不是地理学规范委员会的成员,因此,这一“统一”规定,可依可不依。咋国人那么爱“统一”呢?还是把时间花在正儿八经的科学上吧。


-----------
日本浪人教我学汉字

寻正

方舟子自以为聪明地把汉语泻湖改写成日本人常用的“潟湖”,见于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小龙虾恐慌》一文:

哈夫是德文“浅潟湖”的意思,指海岸带由沙洲或珊瑚礁围成的局部海水水域。该病最早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海岸的科尼格斯伯格浅潟湖附近发现,在10年间出现了大约1000例。

随后,方舟子化名稻草人到我的博客上来指错,得意洋洋地宣称我把字用错了,试图证明寻正虽然首先诊断出南京的泻湖病,其实还是无知的。但方舟子这个语文状元真的就对么?

我之所以用泻湖一词,是因为查了字典的。新英汉大字典,大家翻一翻,“泻湖”而不是“澙湖”,被列为Lagoon的译名。台湾被日本统治很长时间,台湾本地人并不把泻湖称为“澙湖”,而是统治台湾的日本人把日本汉字带到中国的结果。方舟子满脸得意地称这个字念“细”。

方舟子请我不要给汉字制造垃圾,难道学他做日本浪人么?替日本人传播文化挺有滋味的嘛。我可没有替汉语制造垃圾。用Google搜一搜“泻湖”,出现超过百万的结果,而用方舟子的“澙湖”,总数不足57万,满眼都是日本字!

自以为聪明又没把知识搞清楚,是惹人嘲笑的!

“泻”者,流也,海湾地区的泻湖,从字面上根本就不难理解。强行把日本人的“澙湖”加于中国人头上,才是真正地制造垃圾。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