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等牵着鼻子走
浏览:108 评论:3
【6年前自然杂志曾重点关爱了中国一把。当时曾有感而发。现在回头再看,对比今昔,很有意思。6年前我是蒙面发言,毫无顾忌;现在实名发表,也无顾忌,未作修改。】
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等牵着鼻子走---评自然中国特辑
昏教授 于 May 16,2004 15:19:00:
最近,自然杂志破例出了一中国专辑。而且全用中文,初听此事,着实让人高兴了一阵:中国发展了,关心的也多了,富在深山有远亲咧。但收到寄来的杂志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尽管拉了许多优秀的甚至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撰文做为陪衬。这专辑的主旨是要推销某小集团的观点和利益,并影响/误导中国科技的战略及发展。自然主编称这增刊 “是专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其实不然,该专辑的8篇,对谈纳米和农业的2篇我不敢置喙:不懂。其余几篇,自然主编说:“这些文章有两个共同的主题∶ 一是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保持更为积极的接触;二是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 其实不然,这些文章有两个不同的主题∶一是以蒲幕明先生为代表,包括二钱,黄之厚,吴仲义,施苏华,张亚平等,认为制约中国科研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等儒家传统,提出要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局部和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这大概就是毛主席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另一主题则主要由吴瑞先生提出:中国科研的产出率(既高水平科研论文)太低,要提高中国科研水平,需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吸引大批在国外工作的高产出率的生物学家回国效力。实际上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愿意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的经费支持、较差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让他们望而止步 ”。简而言之,中国要花大钱请国外的中国生物学家回国才能提高中国科研水平。这显然得到了自然主编的共鸣而成为该专辑的主旨:“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显然,这专辑主要为中国高层决策者们写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476
标题:伦敦邂逅袁隆平,中国重上井冈山
浏览:731 评论:5
【这是10年前在美国支持几位学人为赞助失学儿童成立虹桥科教论坛而写的一篇短文。近日井冈山论文事件沸沸扬扬,感触颇多,重发此文再叙己见。
昏教授之笔名本取义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后来却整出老大动静,“以其昏昏,使人更昏”,实非所愿】
伦敦邂逅袁隆平
昏教授
最美好的年华是在英伦度过的。那近乎夸张的海岛型蓝天白云,那雨后斜阳任意涂抹的立体油画,那无处不在的人文历史,尤其是英国民族骨子里的那种绅士风度,让我在这大西洋此岸的金圆帝国里每每梦到电影蝴蝶梦里那令人肝肠寸断的开场白。十多年前求学伦敦的往事历历在目,最难忘的却是几位在伦敦邂逅的同胞。大概是 87年秋或88年春,一好友告诉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英领奖,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想请我们作陪,主要是陪袁先生夫妇游览一下。平时我对朋友同学尽地主之谊极多,连大英博物馆那些木乃伊都对我翻白眼了,又兼年轻气盛,瞧得起的人不多,一般是不会去请假停实验当这导游,但久闻袁先生大功大德,虽不是同行,有此机会,岂不欣然?这伦敦游不提也罢,反正轻车熟路,蜻蜓点水。袁先生整个一老农形象,矮小瘦黑精干,走路飞快,我看不出那伦敦的大街和湖南的田埂在他脚下有任何区别。我们时时不得不放慢脚步等袁夫人。记得最后一站室内游是在TateGalary.,袁夫人稍为浏览了一下就坐下休息,我和朋友都有点累了,袁先生却仍精神抖擞,每副画都看了一边,还余兴未尽,又买了好多幻灯片。晚上是光明日报作东。他们买了栋TownHouse作记者站,好象是西2区。这记者站是夫妻店,站长彭锡强君是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聪敏,和善,象位大兄长,令人如沐春风。袁先生更是豪无架子,爽朗幽默,大家谈笑风生,好不高兴!谈起国内某些弊病时,袁先生说湖南有个顺口溜:“中央干部忙组阁,省里干部忙出国,县区干部忙吃喝,大队干部忙赌博,小队干部忙着嫖堂客。”这形象贴切的顺口溜,再加上他那湖南话念得有腔有版,让大家莫不哈哈大笑。至于杂交水稻及其得奖,袁先生却没当回事,我问起来,他说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