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小说纯属虚构。如果里面对科学知识及科学发现的介绍与发表的文献不符,请以发表的文献为准,切勿将这里的故事,尤其是科学故事当真。
很久以前的中国有一个人名叫阿凡提。阿凡提本事非常大,大到能使他的名字成为智慧的象征,流芳百世。他都有什么本事呢?其实他除了忽悠以外,没有其它的本事。但是阿凡提忽悠的本事,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别人被他忽悠了还要帮他数钱呢。注意我这里没有用骗字,因为忽悠和骗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的。骗人,是通过隐瞒或歪曲事实,而令人相信不正确不真实的东西。真正的忽悠是不需要隐瞒歪曲任何事实的。在阿凡提这样的忽悠高手面前,被忽悠的人是心甘情愿地去相信他们自己明明根本不相信的东西。大家都听说过阿凡提借锅的故事。阿凡提从邻居家借了一口锅。过了两天,阿凡提还了一只小锅。邻居很奇怪,问锅怎么变小了。阿凡提说,哦,小锅是大锅生的孩子,如果邻居让他再多用几天大锅,还会生更多的孩子。邻居拿了小锅,很高兴,说没问题。过了几天,阿凡提一脸悲痛地来和邻居说,大锅死了。邻居问,锅又不是活物,怎么会死呢?阿凡提说,怎么不是活物?前几天不是还给你们生了孩子吗?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阿凡提是个很成功的大忽悠,还告诉了我们被忽悠的先决条件不是傻,不是信息不足,而是贪小便宜。当今世界上,贪小便宜的人远远多于不贪小便宜的人。这是今天的忽悠大师成就能够远远高于古代阿凡提的先决条件。要讲今天的忽悠大师,必须先讲一个叫方舟子的奇人。不不,方舟子可不是什么忽悠大师。实际上他和忽悠大师一点关系都扯不上。嗯,至少被方舟子盯上的都是因为大师犯了非大师级的错误,被逮住了。方舟子是专门打假的,就是专门揭穿骗子的谎话的。换句话说,如果某人通过隐瞒或歪曲事实,伪造科研结果,或伪造其它证据来行骗,那么就会有方舟子来揭发来打他的假。被方舟子揭穿的骗子已经数以百计。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也几乎变成了打假专业站。但是,今天的忽悠大师们,几乎没有被方舟子的新语丝打过。水木园里的生物大师也许是唯一的例外,那还是因为他不小心犯了骗子级的错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真正的忽悠大师从来不骗人。这篇小说就是虚构的讲忽悠大师如何能成功的故事。
自旋,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旋转。在物理上,自旋不是指陀螺那样的转动,而是基本粒子的一种内秉性质。这种内秉性质,从我们看来,就好象粒子自己在旋转似的,虽然从来没有人能真正看到粒子的旋转。基本粒子自旋给我们最大的用处,就是磁性材料。原子和固体里的磁性是由电子的自旋造成的。以前,如果有人问固体物理给人类的重要贡献都有什么,答案肯定包括超导和半导体。今天,这个答案还要包括巨磁阻效应。1988年发现的巨磁阻效应,开创了自旋电子学这个崭新的领域。这个发现同时也是纳米技术的先驱。据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说明,现在的ipod就归功于二十年前的这一大发现。自旋电子学起飞的二十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教育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从进入科学界到上升为科学界主导的过程。很妙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居然能在自旋电子学这个有很强应用性的领域,搞出了类似宇宙学中的弦论那样无法证伪的东西,而且令全球科学家都狠命地跟了一回风。中国也因此出了不少《自然》《科学》。和那些骗人的下三滥手段相比,这忽悠才叫真正的高明呢。
故事要从曹卫东九十年代在乔治亚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时的一个夏天讲起。亚特兰大的夏天闷热得难受。这一天虽然天快黑了,曹卫东从停车场走到物理系还是出了一身汗。乘电梯上到四层,身上才慢慢凉快下来。曹卫东每天吃过晚饭后就会呆在办公室一直到夜里一两点。有时老板半夜从楼道里走过,看到一层楼里只有曹卫东一个人,就会拉住他讲一些物理。因此曹卫东也成为了老板的心腹。老板对他明显比对手下的其他人热情。曹卫东路过老板现在的办公室的时候,老板不在。老板的办公室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原因是他会把办公桌上满满地堆上打印的文献。一旦文献堆得太多而没地方写字,老板就会搬到一个新的办公室。反正这一层楼都是老板的。现在已经被他占掉三个办公室了。今天急着找老板,因为有事情要讲。下午看到一篇新出来的《物理快报》文章,发现里面的工作完全做错了。那篇文章的几个作者曹卫东也很熟。这是他第一次碰到和自己的工作这么接近的但是出了大错的文章。怎么办呢?该不该发一个评论呢?
老板来了之后,曹卫东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老板那篇文章是错的。真奇怪,自己写的文章送到老板手里,老板总是假定它是错的,每次都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证明它是对的。别人发表的文章老板却反过来,总是假定是对的。要在老板面前批评别人的文章,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次,老板认可了曹卫东的批评。曹卫东立刻建议写个评论发出去。老板想了一会儿,否决了。原因是评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发一篇评论,得罪一群人,又得不到引用。有那时间还不如写一篇正面的文章呢。曹卫东被老板训了半天,终于明白了老板的意思。对待错误的文章要采取忽略的态度。硬找碴只会无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件事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却对曹卫东以后的科学生涯有巨大的影响。
两年后,曹卫东凭着他出色的文章发表记录被聘到著名的西北大学做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