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几次病,光凭所见所闻就知道他们管理医院有多低效。
1、我这一个小城市,一院据称是苏北“唯一”的一家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挂号费10元,副主任医师7元,普通医师3块钱。据称是上级领导的旨意,二院(医师稍贵点3.5元)也如此。
这规定明显是拍屁股拍出来,我去看病便看见主任医师门前的长龙一直排到楼梯口,副主任医师与普通医师的房内却是空无一人。
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因为管制,成本无端端的多了一倍,医疗价格岂会不翻番?
这还是在一个医院内部的资源浪费,我家门口的集体医院就被逼得干脆没有任何诊费,完全靠卖药提成,就这样也是门可罗雀。难道挂号费要变成负的才能吸引到人?不知道有没有看病就给消费劵的医院。
2、当时医生开了单,记得大概一百块左右。嫌钱太多,而且家里还有药,所以看完病拿着单子我直接就往回走,到门口就想起来,我占便宜了。
看病的是副主任,挂号费不过7块钱,但网上一位网友所传2006年一位患者在长沙长庚医院的治疗,挂号15元,医师诊费5元,一共20元。小城市物价水平比不过长沙,但06年的长沙普通医师总不该比毕竟还是三甲的副主任医师强吧。
这样讲,我岂不是占了13块钱的便宜?幸好医药两个行业实质是分割开来的,就医的人不买药谁也不能强迫。
但医院只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弥补成本,像我这样不支付而亏损的13块钱,一定会平摊在最后必须要买药付钱的人头上。看病的人越多,最后买药的人所付的钱也越多,因为有第一点在,药价被提升了一倍,必定会影响大量患者不付药费(至少有动力多看几家医院)。大概这就是看病难买药贵的原因。
不清楚具体是多大比率的人会看病不买药,个人的感觉好像是很多,光是在窗口的观察就有25%左右患在最终的交费环节放弃。
3,药品进入医院之后,国家还有一个强制规定,就是只能加价15%。这项规定是2006年6月出台的,实际全面展开可能是2007年。在此之前,医院的加价率据称是30%-40之间,2006年11月左右,中央开的会上,就有人指责许多医院的加价率还高达30%到40%。管制是把加价率降下来了,问题是医院又不蠢,玩数字游戏还不会嘛!只要把原价100元的药品,直接换成200元的药品,就能解决问题。所以,这项管制变成了一个杠杆,本来100块钱的成本最后变成200块加在药品价格上。
证伪相当简单,加价率被强行降低之后,处方的价格一定会高涨,并且买药的人会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的利润会上升。不知道大处方是不是在07年初流行起来的,我猜是很可能。
我只查了上海医药(他有销售渠道),它的销售毛利,从2001年就开始下降一直到06年的6.94%左右,在07年涨回到8.7%多。他的06年净利润增速36%,而看他的季报内容,好像前三个月,净利润都在下降。06上半年,管制没出之前,SDFA的调查报告还讲医药行业盈利水平趋降,行业开始步入平稳增长期。
总结:看长庚医院的案例,市场的治疗费用并不高,诊费一共20,药费0.1。可是在公立医院,因为多了三个管制,成本就直接翻了五倍左右。这还没有计算因为管制而带来的其他一系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