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打邓铁涛的假?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一乐 于 2005-10-12, 23:29:05:

俺看这个邓铁头,既无西方辩证思维方法,又无东方眩壶济世之德。恐怕对钱是最在行的。哪位打其一假?

-----------------------
中医学家邓铁涛——神手挽狂涛

央视国际 (2005年09月23日 13:50)

  开场白:


  前不久,一位89岁的老人,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973计划
聘任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同时国家还将为此项
目投资五千多万元,这是历史上我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投资数额最大的一次。
我们今天就将认识一下这位89岁的首席科学家。


  一次绕楼走十圈儿,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每天必做的一课。但
陌生人却很难想到,眼前这位疾步快走着的老人,竟然已是89岁高龄。并且就在
前不久,他还出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中一个中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专家组组长的职务。

  主持人:您有没有想过为什89岁还聘请您做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邓铁涛:他聘我以前,先派一个司长,派一个司长来看过我,了解我这个单
位的情况。

  主持人:也看了您的身体怎么样?

  邓铁涛:看我怎么样然后定的。


  主持人:但我也猜测,这里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国家现在中医
药的高级人才、专门人才实际上已经比较缺乏了,他们不得不选您,因为这个领
域里的领袖级的人物,能够当科学家的人物,年轻人比较少,有没有这样一种可
能性?


  邓铁涛:这个我就不敢说。但是呢,从我们解放以后,从中医的数量可以看
出问题。解放初期嘛,我们号称中医三十万,西医嘛比我们少得多,大概万把人
吧。

  主持人:那时候主体是中医。

  邓铁涛:但是中医的人数最近卫生部的统计是27万。


  主持人:您说我们建国初期的时候西医是万把人,那么西医今天是多少人?


  邓铁涛:157万。

  主持人:是当时的157倍。

  邓铁涛:就看到人口在膨胀,中医在萎缩。


  邓铁涛这一生似乎都在跟中医萎缩的趋势做着抗争。1916年,他出生于广东
省开平县的中医世家,父亲邓梦觉也是岭南一位有名的中医。从小目睹父亲用中
医药为人们解除疾病痛苦的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做一个救人济世的医生。


  邓铁涛:比方我父亲有个朋友,香港的,他这个喉咙长了个扁桃体,发炎很
大,来了已经不能讲话了,就是中医叫乳蛾。那么我父亲就马上写个方,我就给
他用吸汽水的管给他吹喉,就用那个吹,大概九点钟到我家,到了12点钟他已经
能够讲话了。

  主持人:那时候给您印象非常深,您会觉得医术很神奇?


  邓铁涛:还有一个后来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的夫人是产后腹痛,痛的要命
,西医给她打吗啡。

  主持人:镇痛。


  邓铁涛:打吗啡镇痛,只能治几小时,那么后来不行又找我父亲去看。父亲
回来就写方,我去药铺给她抓药了,吃了那些药散,慢慢那些痛就没有了,所以
后来这个人就成了我父亲的好朋友。还有一种是急性胃肠炎那一类吧,不过它是
有传染性的,叫绞肠痧,干霍乱,痛得他简直很要命,他吐也吐不出来,拉也拉
不出来,其痛苦难以名状。那我父亲开了方,他说,这个人看这一次明天就不用
看了。

  主持人:看了一次。

  邓铁涛:就是王孟英的蚕矢汤。


  邓铁涛:一个古方,一百多年的古方,后来看了很多,因为流行嘛,看了很
多,一剂药就解决了。如果那时候去医院吊瓶,不知道要吊多少瓶,吃中药就解
决了,所以坚定了我要走这个路子。


  然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使中医药事业受到
了很大冲击。国民党当局曾经通过了“废止旧医”的方案,整个中医药界苦闷困
惑,因此家里人对他的期望是做药材生意。但邓铁涛却自作主张,十六岁就考进
了广东中医药学校。

  主持人:您自己去做的这个选择,没有跟家里人商量。


  邓铁涛:没有商量,我自己去考,考上了,然后我请我的祖父去看,看榜。


  主持人:榜上有名。

  邓铁涛:那个时候考第九。

  主持人:还考得不错。


  邓铁涛:我和九有缘,我那届叫第九届,我入学的放榜是考第九名,第一年
考试也是第九。

  主持人:跟九有缘,您今年89岁。

  邓铁涛: 现在89岁。

  主持人:所以您一定是活到90多岁,也跟九有缘。

  邓铁涛:我希望99岁再跟你座谈。

  主持人:99岁,没错,咱得约好。


  正当他学满五年即将毕业的时候,国民党又令中医学校改名为“中医学社”
。中医的境遇,让他在注重医术钻研的同时,更关注“中医药出路何在”的问题
。毕业时,他拒领“中医学社”的证书,去考取了中医师资格证书。也就是在参
加这次考试的路上,他给自己改了个有着钢铁一般意志,波涛一样激情的名字:
“邓铁涛”。


  邓铁涛:原来我叫锡才,是我祖父起的名字。锡就是老天爷赐给你的才,锡
是赐的意思,他怕我没有才。

  主持人:那您为什么改成铁涛了。


  邓铁涛:因为铁和钢还差一步。我还不到钢,但是它也接近钢,它再进一步
就到钢了。

  主持人:您当时还谦虚了一下是吗。

  邓铁涛:对。


  主持人:当时您肚子里头有股,今天说是骨气也好,或者说怒气也好,反正
是气的。

  邓铁涛:因为中医还是行的,是铁的。

  主持人:您就想证明这是铁的?


  邓铁涛:因为中医的理论从哪里来?中医的理论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神农尝
百草当然不一定就是神农。

  主持人:不一定是一个人。


  邓铁涛:是一个时代。所以我们中医是拿活人做实验得出来的,所以中医还
有一个特点就是医食同源。最早配这个药的人是伊尹,商汤,商代,商汤的宰相

  主持人:伊尹。

  邓铁涛:我的普通话不普通。

  主持人:没关系,打上字幕就普通了。

  邓铁涛:西医的发明是剃头的。

  主持人:西医的发明是剃头的?

  邓铁涛:是拿刀的,剃头的。

  主持人:拿刀的,您指从解剖开始。那我们把它比喻成为剃头的?


  邓铁涛:是这样的。真的和那些有关的,我们是和饮食有关的,所以衣食同
源。所以我们广东继承老祖宗,老喜欢煮汤,喝汤,就是很多药调起来,它的毒
性减低了,药效增强了。


  邓铁涛1937年毕业的时候,正是日本侵华,中医备受摧残的年代。但认定了
中医是一门伟大医学的他,在流亡香港的途中,和两位同学创办了一所中医夜大
,名叫“南国新中医学院”。虽然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七名学生,但却整整坚持了
三年。而能够支撑他们的,就是一心要把中医继承下去的决心和愿望。当时他年
仅22岁。


  邓铁涛:你看现在治疗艾滋病何大一,美国华裔科学家发明治疗艾滋病,现
在是最高明的鸡尾酒疗法,就是我们商代的水平。

  主持人:您的意思鸡尾酒疗法,就是我们的复方疗法?

  邓铁涛:复方的开始。

  主持人:复方的开始还是?

  邓铁涛:它时代相差两千年三千年。

  主持人:那您对中医治疗艾滋病有信心吗?


  邓铁涛:我准备今年就介入,艾滋病治疗的研究。我已经写了标书给省里。


  主持人:您对中医治疗艾滋病您有信心吗?

  邓铁涛:因为它是病毒性的病,病毒性的病,一直以来中医都处于优势。

  主持人:一直以来都处于优势


  邓铁涛:你看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西医那个时候的水平
,死亡率大概是30到50%。后来有个郭医生,两个医生去,中医就介入治疗,他们
的疗效90%多。我们1956、 1957年广州流行麻疹,番禺县那个麻疹肺炎很多,所
以所有医校都派医疗队去,那个时候我们学校也派一个队去进入一个乡,那个乡
天天都丢死婴 ,死了不要了。但自从我们那个队去了以后,两天就再没有死人了
,所以疗效也是我们那个队最好。还有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也死亡率很高的
,南京、江西中医去进行研究,也找西医的对照,疗效也比它高得多。还有就是
2003年这个SARS ,SARS全世界统计死亡率最低的是广州。


  主持人:人们对讲的中医的一些治愈什么样经典的病例,要么觉得这就是个
案,要么就觉得这是一个好像传言,大家都这么传说是很神,事实上没有那么神
,好像形成固有的一种怀疑的态度?而对西医,反而是特别相信。


  邓铁涛:你看梁启超,他血尿 把他好好的肾割掉了。他还认为这是科学需要
弄错了 ,但是总比中医的阴阳五行骗人好些。你看他虽然挨了错误的一刀,他还
踢中医一脚。

  主持人:梁启超这个事是当时很典型的一件事。


  邓铁涛:他当时是做肾的手术切错了,手术切错了,切了一个没有问题的肾
。但是他还写文章,他还原谅它,原谅西医,还踢中医一脚,不忘踢中医一脚。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这是当时很典型的一个思潮,非常典型的一个思潮,您
在那个时代您去选择中医,那您是不是自己对自己的选择也会产生一些怀疑呢?


  邓铁涛:没有,从来没有怀疑过。

  (节目编导:郭改云)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
邓铁涛论中医学之前途-2
战国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时期,老子、墨子、孙子……等都有不少关于辩证法
的见解,此外还有惠施与公孙龙子的逻辑学和辩证法思想。而《内经》正诞生于
这个伟大时期。《内经》作者大量吸取《易经》、《易传》以及诸子的辩证法思
想;另一方面吸收《尚书·洪范》含有朴素唯物论的五行学说以及当时自然科学
如天文、历法、数学、地学、农学等学术成就,使之与医学实践的成就结合起来
,从而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的精髓在于有辩证法思想的内涵,是
有辩证唯物思想的医学理论。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来看,其著作年代早于《内经
》足证《内经》定型于汉代之论是可信的。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医
经七家的集成本,因以《黄帝内经》为主要蓝本,故名《黄帝内经》(这是个人
的推论)。汉代名医张仲景运用《内经》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勤求古训”。
对经方家的著作,在理论的指导下,“博采众方”,进行筛选与整理,写成巨著
《伤寒杂病论》。至此,中国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医学体系已经初步建成,这是
一个成就辉煌的时代。

  宋代自然科学发达,政府又组织人力校正医书,并大量印行,医学得以普及
与提高。特别是哲学上唯心论与唯物论学派争鸣,带来了医学上的争鸣,从而产
生了金元四大家(即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我是不赞成把四大家
归纳为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的,因为这种归纳只讲师承关系而未能反映学术之争
鸣与四大家的突出成就。这个争鸣还与王冰把七篇大论纳入《素问》,“恢复”
已散失之第七卷有关。在七篇大论影响下,宋代研究运气学说比较发达,乃有六
气皆从火化及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之论。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明清
两代医学不断发展。清代温病学的成就,对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直至本
世纪初仍然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头,今天仍有重大价值。唐、宋、元、明、清医学
的发展,与其说是由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如说更重要的仍然是
中医学的辩证唯物思想的继续影响。阴阳、五行学说,病因学上的“内、外因”
学说,以及整体观、内外环境统一观、衡动观、辨证论治等理论都在向纵深发展
,从而在各临床学科领域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国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
文化大系统中,唯有与医学结合,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得很
好。有些理论可以说已饱含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我们就拿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纲
“八纲”来看,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就是四对矛盾。任何病证
都可以用八纲去辨别。八纲还在意辨别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八纲的寒与
热、虚与实还有真假之分,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八纲很重视这方面的辨证。
正气与邪气的斗争,阴阳脏腑之间的盛衰消长,使疾病不断地运动变化,故八纲
辨证还十分重视矛盾的互相转化与联系。这些都足以说明“八纲”有矛盾统一观
的内涵,同时也再次证明,中医学已发展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它是符合辩证唯
物主义的医学。

  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以灾难,中医学也不能幸免。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影响
下,中医药学开始停滞不前。民国时期买办资产阶级在医学界的代表余云岫,以
机械唯物论,批判中医的辩证法,而作《灵素商兑》。有些中医有识之士,在改
良主义的思想影响下,提出中西汇通之主张,但由于没有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思想
武器,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仍然没有找到出路。有些人还陷入废医存药的歧途去
了!“中医若存无天理,中药若亡无地理”的说法就是突出的代表,对中医理论
体系已丧失信心。于是一些以西医理论为头身,以中医处方为手脚的著作随之而
出现,这是一个悲剧!中西汇通尽管出发点是好的,想为中医找寻出路,实际上
却走投无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中西汇通派不能说成是当时中医学的主流,广
大的高明的中医,在临床上运用的仍然是《内经》、《伤寒论》与《温病》乃至
各种流派的传统理论与方法,而没有采用阿斯匹林加石膏的理论与方法。就以张
锡纯先生的著作而论,他的主导思想仍然在辨证论治,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对药物
的研究。

邓铁涛论中医学之前途-3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不少中医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自
从成立中医学院以后,需要教材,于是发掘整理中医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攻方向,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看到中医教材的出版,是近百年来中医的一件大事
,不少老中医(当时还不老)的理论水平提高了,中医的理论体系重新建立起来
了,也培养了新一代中医。这些新中医,特别是“老五届”大都已成为中医事业
的骨干力量。

  无庸讳言,由于西医医院的大量建立,中医医院几成空白,我们广州的广东
中医院建立于三十年代,解放后却要改名为实验中医院,只是实验性的!乃使整
个中医界在实践方面,只守住了门诊阵地,丢掉了抢救急危重症的阵地,因为公
费医疗,大量的病人只能往西医院送。中医学院先天不足,招生人数少,而附属
医院的建成又很不相称,病床太少,这样一来,新旧交替,临床技术的传授中断
了,到病床逐步有所发展时,老的老了,一代人已要告退了。中壮年只得自己去
摸索,老一辈对危重病的治疗经验与理论,不能手把手地在抢救中传授,老中医
的技术水乎也得不到经常磨砺,亦有所下降!于是便出现后继乏术。乏术,不要
仅理解为中青年乏术。若从学术发展周期的角度和老中医三十年来应有之学术增
长速度来看,都应同样被评定为乏术之列。乏术包括老、中、青,许多壮年中医
一听乏术就很反感,我们是马列主义,是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现在学术
发展的周期越来越快,我们对中医学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能满意吗?

  十年浩劫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唯一的道路,这个极左口号使中医机构受到裁
并,老中医人员下放,损失是协惨重的。全国中医医院经二十多年之建设至此仍
超不过几万张病床,在结合声中,更加残缺了!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
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便落了空。中医临床教科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说了节,教科书
讲的理法方药,在病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的水
平较低甚至是很低!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的责任。

  从我国整个中医事业来看,三十年来,以中医自身作比较,中医理论研究整
理,是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但在临床实践方面,水平在下降,当然,某些方面,
也有超过前人的地方,但从整个来看,从中医技术发展方面来看,水平在下降。


  解放三十多年,中医有如枯木逢春,但现在概括地说仍未摆脱后继乏人。后
继乏术的局面,今天正处于兴与废的关头。原因何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展望将来

  中医衰落停滞不前已百多年,但仍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特别是近年来,
受到某些科学先进国家的重视,可以预见中医已从绝境中挣扎出来了,它应该随
着中华的振兴而振兴,应在科学现代化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矛盾发展和转化,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现在中医学发展的条件如何?①有党
中央重视,有宪法作根据。②有人民的需要。③有卫生部的正确领导。④有教育
、研究、医疗等一套初具规模的机构系统,这些机构系统虽然条件很差,但有了
前面三条,便大局已定了。

  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内因”,中医之兴亡,将取决于现代之中国,如果
目标一致,团结合作,中医之振兴经过艰苦之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现在中医老
者已老,肩负兴废继绝之责者为现在壮年一辈,特别是其中之骨干了。希望他们
认识责任之重大,掌握方向以迅速发展壮大中医队伍为己任。这是一个决定的因
素啊!这里必须强调掌握方向问题,我们既然名为中医,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中医
的水平而不是西医的水平,也不是中西结合的水平。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祝愿
中青年中医在中医学术水平上远远超过我们老一辈,如果不超过,我们将死不瞑
目。

邓铁涛论中医学之前途-4

(一)中医事业如何发展

  我上面谈的是中医学应该发展,也有可能发展,但如何发展?

  1 人才是根本。百年树人,必须把中医教育搞好。中医教育,大专院校应逐
步创造条件,扩大招生人数。加强探索课程设置,注意如何有利于培养出在中医
方面真正具有水平的人才。这种人才既不同于老中医,也不是中西结合医。此外
还应大办中等中医药专业,培养中医药各专科人才,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
等工作。办学还可以多样化,近十年内容许老中医带徒。通过国家考试,应承认
真学历。

  2.医院是关键。目前中医发展最薄弱一环是医院,中医医院既少又小,与十
亿人口的需要很不相称,由于中医医院少,学生实习无门.临床课的学习实习大
受影响,中医乏术得不到解决。其次是已经为数不多的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分配,
有些地方也成了问题,亦因为没有中医医院容纳之故。一方面是队伍太小,一方
面是毕业生分配困难,真使人啼笑皆非。这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
中医医院应逐步健全和发展,使中医有“用武之地”,大显身手。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3.中医特色是方向。中医学院和中医医院,必须办出中医特色来,不然何必
设立呢?如果偏离这一方向,中医学将名存实亡,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
必须把失去的岁月抢回来,万众一心去发掘、继承、总结、提高中医的临床水平
。如果靠中医技术不能为人民解除疾苦,中医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靠西药治
疗,硬多凑一副中药,不是浪费国家钱财以自欺欺人吗?这样下去怎能提高中医
科学水平?有人认为抗菌素发明之后肺炎的治疗中医已落后了,由于速尿的发明
,利尿法已不技西医了。香港一位研究中药的化学家问我,你们治疗肺炎还用中
药吗?好象凡是西医已经有的,中医的便可作废了。依我看,抗菌素有它的优点
,但现在越用越大量,越来越滥用,杀菌力越强副作用也越大。所以并不能因此
而否定中医的作用,相反,要更好地研究和发展中医。

  (二)中医学术如何发展

  1.必须以马列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先秦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论思想,给
中医带来几千年的发展,赋予中医以强大的生命力。马列主义哲学是现代最科学
的哲学,我认为学习它、运用它以指导我们的继承与发扬工作,使中医学又来一
次飞跃的发展,是可以肯定的。中医教育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要把它看成是
发展中医的命根子。

  2.发展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参考西医的诊断方法。中
医针灸按摩,加上丸散膏丹,历来是中医抢救危重症的手段。但现在的年青医生
,大多不重视针灸、按摩,以学会开刀为荣。中药常缺,急用之九、散、膏、丹
,几成空白,这真是置中医于绝境了!必须改变这不合理之局面。西医的一些检
查手段,大多借助于生化、物理学之成就,这些成就也可以为中医之辨证论治服
务,我们不可拒而不用,应该看到采用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越能发展中医学。
例如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可以为我们对血瘀证的辨证提供指标。中医医院
的仪器设备越新越好。但必须说明的是借用西医的诊断仪器和方法,其目的在于
发展中医的技术与理论,使我们的经验总结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3.继承与发扬。继承与发扬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没有继承,发扬便成为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发扬只是一句空话,只顾继承而不去发扬,中医学的生命便会
停止。就目前而论,中医学的继承工作,做得很不够,特别是临床学科方面丢失
的东西太多了,因此必须急起抓紧继承工作。抢救中医学术,已成燃眉之急,就
整个中医学而言,“继承”与“发扬”,在现阶段,“继承”是主要的。因为没
有继承也就谈不上发扬。当然,并不排除某些单位与个人可以重点搞发扬工作。


  4.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包括西医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用实验科学解决
中医的理论问题,单靠中西医结合是做不到的,甚至往往得出相反的结果,例如
白虎汤的退热问题,西医药理研究无法证实。至于脏象、经络、运气学说等就更
难用目前西医之实验手段去突破。要想中医学由量变到飞跃的发展,对人类作出
更大的贡献,不采用多学科的最新成就,是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但与自然
科学结合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哲学作指导,继承中医学的系统理论,才能发
展得更快更好。

  到底中医之前途如何呢?我认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较大,但也存有慢慢消亡
的隐患,不可掉以轻心!物必先腐,然后虫生。希望有志于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同
志们团结起来,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前进!

表面看造成中医现状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历史的原因: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使中医药事业受到了很大
冲击。国民党当局曾经通过了“废止旧医”的方案。


  十年文革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唯一的道路,这个口号使中医机构受到裁并,
老中医人员下放,损失是协惨重的。全国中医医院经二十多年之建设至此仍超不
过几万张病床,在结合声中,更加残缺了!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
医经验等工作便落了空。中医临床教科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说了节,教科书讲的
理法方药,在病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的水平较
低甚至是很低!

二是现实的原因:


  也就是我在一个帖子里提到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造成的中医从业人员的素
质普遍偏低;中国现代医疗制度造成的中医行业(医和药)的鱼龙混杂;”——


  邓老不久前接到了一位研究生的来信,抱怨中医研究生的课程“大部分是西
医课,即使有几门中医课也是走马观花;实习时中医院用的几乎全部是西医西药
,中药有的科室用一点,有的干脆一点不用;到就业时,甚至有些中医院表示不
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而要西医院校的本科生。”


  邓老说,当前由于用西方医疗模式管理中医院,硬要把一向医药一体的中医
院强行医药分家,大多中医院不像西医院有各种高昂的检查及手术收入,如果医
药分家,势必加重主要靠药品收入的中医院的经济困难。现在有些中医院已向西
医院转型,所以出现了宁要学西医的本科毕业生,也不要学中医的研究生的怪现
象,但他们充其量只能办成二流的西医院,这种错误倾向最终会毁了中医。

邓铁涛:你看梁启超,他血尿 把他好好的肾割掉了。他还认为这是科学需要弄错
了 ,但是总比中医的阴阳五行骗人好些。你看他虽然挨了错误的一刀,他还踢中
医一脚。

  主持人:梁启超这个事是当时很典型的一件事。


  邓铁涛:他当时是做肾的手术切错了,手术切错了,切了一个没有问题的肾
。但是他还写文章,他还原谅它,原谅西医,还踢中医一脚,不忘踢中医一脚。
****************************************************
  其实本质上造成中医目前困境的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像梁任公这样的很有学问,不懂中医;不懂科学,又盲目崇拜科学的“科明
”们!


  因为他们的引领的错误的思潮,在历史上限制了中医的生存发展的空间。从
而,造成了真正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传承紧缩,甚至失传。也正因
为如此,才使一些打着中医幌子的庸医甚至骗子浑水摸鱼大发其财。而谋财害命
的黑锅反而要让中医来背负!新生代的“科明”正是以此为实来攻讦中医的!殊
不知,造成这一切的不是中医,而正是很有学问,不懂中医;不懂科学,又盲目
崇拜科学的“科明”——大大小小的梁任公!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