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第一次读弗吉尼亚.伍尔芙,不是她的成名作《到灯塔去》或《达萝维夫人》,而是她的文评《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 那篇文评是她在剑桥大学的一篇演讲稿。她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 用生动、具体、形象、细致的例子,倡导性地提出了意识流小说的理论依据。她的一些话语让我熟记至今。比如,班奈特先生说,人物非得是活的,小说才能流传。作家的责任就是 “从高台宝座上走下来,把勃朗太太写得尽可能美,至少写得真实。你应该强调她是一位有无限的能力和无止境的多样性的一位老太太。。。但是她说的话、她做的事、她的鼻子、眼睛、她的言语和她的沉默都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吸引力,因为她就是我们借以生活的精神,就是生命本身。” 伍尔芙在探索寻求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通过人物事件的瞬间去感悟生活的本质,触探生命的哲理。
这篇文章的几句话定格了我对伍尔芙其人其作品的理解:她注重有意味的瞬间,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
绝命书
1941年3月28日,弗吉尼亚.伍尔芙给姐姐瓦妮莎和丈夫列奥纳多各自留下一封信(18号就写好了),然后从伦敦郊区的家中悄悄溜出。她在大衣兜里装满了石头,一步一步走到附近的欧斯河中自溺身亡。丈夫并没有立刻发现那封早就写好了的、留给他的著名纸条。三周后,她的尸体才在河下游被孩子发现。这也是电影《Hours》的开头。信是这样写的:
VWoolf1
最亲爱的:我感到我又要发疯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再也不会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合适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最好。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浪费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那般善良。这一点,我要说的——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谁能挽救我,那也就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不疑的–你的良善。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这封绝命书写得是有点语无伦次。但是她要表达的意思全说清楚了。
列奥纳多独自去认领了弗吉尼亚的遗体,并把妻子的骨灰埋葬在自家后院的树下。她的小说《海浪》的最后几句话作成了自己的墓志铭: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列奥纳多问弗吉尼亚,
“为了对比”弗吉尼亚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雷纳德又问。
“诗人”弗吉尼亚说,“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Hours》)
近75年过去了,伍尔芙创造的意识流体小说、她的文学评论和读书札记;她的文学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意识;和以她为核心的、战前伦敦知识界的精英圈—老布鲁姆斯伯里小集团,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她的精神疯癫而减少一分魅力,而是处于一种永恒的峰巅状态。
家世背景
弗吉尼亚.伍尔芙出身于洋溢着文学艺术气氛,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维多利亚知识分子名门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主编62卷‘国家传记词典’;母亲是前拉菲尔画派的模特儿。父母各自有一次前婚姻。斯蒂芬爵士前妻是威廉.萨克雷的女儿,那场婚姻留下一个疯女劳拉;美丽的母亲Julia 生于印度,出身名流,是英国著名女摄影师Julia Margaret Cameron的侄女,娘家很多女流都颇有声望。她从前一个婚姻带来三个孩子,乔治,斯黛拉,吉拉尔得。弗吉尼亚的父母婚后又养育了四个孩子,瓦妮莎,梭比 ,弗吉尼亚和安俊 。像当时所有上层社会的家庭一样,女孩子是不去学校的。弗吉尼亚三岁起就在父亲巨大的书房徜徉浏览,见识英国学术界的领头人物。亨利.詹姆士, TS艾略特, 都是父亲的好友。她的教父是美国著名作家,久居伦敦的James Russell Lowell。六岁起,弗吉尼亚跟母亲学法语和拉丁文,但是她和姐姐一直对学数学感到很困难,父亲尽管没耐心,也没有强求她们。姐妹俩学音乐,学绘画,学优雅的举止。。。女孩子能受的教育也就这样了。但是,姐妹从小就立志,瓦妮莎长大要做画家,弗吉尼亚要做作家。与此同时,她们的兄弟去剑桥大学接受最系统全面的教育,结识欧美最聪明、有作为的年青人。成年后的弗吉尼亚,每每提到她没上过学之事,总是颇有微词,认为社会和家庭对女孩子非常不公平,加上异父哥哥对她的性侵,都为她心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奠定打下基础。
1895年,弗吉尼亚13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使她遭受第一次精神崩溃,和永远不能弥复的伤痛。她天性异常的敏感、多思、忧郁和焦虑。母过世后,异父大姐斯黛拉担负起照顾父亲和幼小弟妹的重担。可惜才两年,刚结婚怀孕的斯黛拉病死,婴孩也胎死腹中。接下来,她两个英俊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开始在夏日度假别墅–Talland House性侵犯她和瓦妮莎,因为害羞天真和无助,她们一直不敢说出来。直到成年弗吉尼亚才披露出来。“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不幸的小鱼与一只巨大而骚动的鲨鱼关在同一个水槽里。”[1] 那时她常常长久地凝视着镜子,寻找内心的自我。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巨大创伤,导致她对性产生恐惧,最终变成一个性欲极弱的女人。[1]《A Sketch of the Past》
VWoolf2
斯蒂芬家的孩子都像母亲一样美丽迷人。伍尔芙有着深蓝色温柔的大眼睛,挺拔笔直的鼻子,光洁明净的额头,标准的鹅蛋脸,和高大的身躯。这张肖像,是她20岁那年,父亲带她去著名的摄影师, G.C. Beresford (拍过很多名人包括丘吉尔) 的照相馆照的。11岁不到,父亲已经兴奋地向客人炫耀,我的小女儿已经是调情了高手了。
青少年时,弗吉尼亚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女人相继去世,后来亲爱的哥哥梭比也英年早逝,使她的创作和人生观蒙上黑暗死亡的阴影。她的写作和自杀,她对于死亡、女性、生命的思考,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作品中人物内心强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关心细腻而深刻的感情,思考死亡和生存的意义。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1904年2月,父亲去世后,弗吉尼亚又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和疯癫。8月姐姐决定卖掉了父母肯辛顿的家—-他们有过温馨快乐时光的—-22号海德公园大门,搬到街区较差的布鲁姆斯伯里46号戈登广场。这一举动让亲戚朋友很震惊,连异父兄弟都大为不解。弗吉尼亚的兄弟周围凝聚了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三一学院的一小撮学术精英。他们开始来家里(46号戈登广场)举行‘星期五俱乐部’和‘星期四晚餐’,他们妙语连珠、畅谈己见,逐渐地形成了一个文化学术中心,这就是英国著名的文化沙龙—–¬¬¬¬布鲁姆斯伯里集团。这里包括了当时才华横溢的文化名士: 美学家克里夫.贝尔、罗杰.弗莱、哲学家罗素、传记作家林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政治评论家列奥纳多.伍尔夫、小说家EM.福斯特,。。。而核心人物就是弗吉尼亚和她天才的画家姐姐,瓦妮莎。克里夫.贝尔,也是她后来的姐夫,曾写过:一战期间,有那么几天,我和林顿一起在乡间打发漫漫的阴沉冬日。午饭后,滂沱大雨带来黑暗,林顿就会问,此刻你最期待谁到来?我稍一犹豫,他就说出了答案:“当然是弗吉尼亚。” 可以看出弗吉尼亚的优雅风趣机智迷人。(《Old Bloomsbury》)
bloomsburyG
他们还倡导每人写作一篇回忆录。所以这个文人圈也叫“回忆录俱乐部”。弗吉尼亚写过非常有名的《罗杰.弗莱》的回忆录,林顿的母亲,凯恩斯的母亲都在她们的晚年出版回忆录。
这一群英国最有才智的学术界人士聚一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对艺术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政治上信奉自由主义,注重个体的心灵和精神内涵,婚姻生活上放任自由。“住在四边形(Gordon Square)、涂画圆圈圈、爱成三角边”,是当时一个美国记者多乐茜帕克讽刺嘲笑他们的话。同性关系、多角情人比婚姻还显得正常。瓦尼莎自己就有几个情人,邓肯、弗莱等,她带着三个孩子和情人邓肯及邓肯的同性恋人凯恩斯住,而她的丈夫住在情人家,偶尔回家时还带情人来给家人过目。她在小女儿17岁生日那天,才告诉Angela 她的亲爹不是克里夫而是邓肯。天哪,她还搞得这么清楚。
当时已经蜚声文坛的长辈亨利詹姆斯去布鲁姆斯伯里看望过斯蒂芬家的孩子们,非常困惑不解,他老朋友的女儿们怎么和这么一群穿着邋遢谈吐顺便的年轻人混迹一起。弗吉尼亚的哥哥还把父亲的前妻家传下来的、萨克雷的手稿拿去卖,10张纸就能卖1千英镑。儿女们都够败家的。
也是出身望族,蓄着长长大胡子的林顿是圈内另一位聪明博学智慧人士。他写过著名的《维多利亚名人》。圈内公认他和弗吉尼亚才华最般配,智力也旗鼓相当。林顿也有过对弗吉尼亚的短暂的爱慕渴望,曾经做出头晚求婚,第二天又退婚的闹剧。因为,林顿实际上也是个同志。后来他,同性情人、军人Ralph,和英国著名女画家卡灵顿(名作《磨坊》),一起同居,相亲相爱,保持很长一段和平关系。51岁时,林顿胃病死后,卡灵顿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她烧掉他们所有信件,开枪自杀。那天上午,伍尔芙夫妇还去看过抑郁过度的卡灵顿。电影《Carrington》讲述了这段传奇故事。
弗吉尼亚和许多仰慕者交往过后,接受了出身平凡,对她谦卑深情的列奥纳多伍尔夫的求婚。婚后29年,列奥纳多过着清教徒般的无性生活。他是妻子第一读者、评论家和贴身护士。在她每一次精神崩溃期间–总是在她的作品出版后,最长一次长达九个月,他一直守护在她身边。二战前,他们曾经约定,如果英国战败,他们一起自杀。
VWoolf7
弗吉尼亚从5岁起就给瓦妮莎写信。她们的感情亲密而暧昧。梭比死后,瓦尼莎承受了弗吉尼亚全部的爱恋和激情。父母双亡后,瓦妮莎接受了克里夫.贝尔的第三次求婚,弗吉尼亚感到被姐姐抛弃了。在瓦妮莎怀孕生子期间,也许是出于报复,也许是为引起姐姐注意,弗吉尼亚开始有意地挑逗姐夫,两位失意者双双纠缠在一起。在弗吉尼亚的外甥昆丁贝尔写的传记里提到,坊间不停猜测的问题有两个:谁先主动?是否涉及肉身?她对克里夫说:我总是羞于表达我对你的喜爱,“请替我吻瓦妮莎。。。,并且告诉她,我喜爱她的丈夫!” “Vannesa has all that I should like to have.” “Vanessa got all I thirst for”。
在《奥兰多》,弗吉尼亚表达了她对女人的迷恋,尤其是女诗人维奥莱特,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和魂牵梦回触动她一生的姐姐瓦妮莎。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对民国时期新月派文人的创作纲领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太太的客厅》(冰心写得醋意十足,据说林徽因为此送去一坛山西老醋)就是那个沙龙文化再版。陈西滢,凌叔华和瓦妮莎的大儿子朱利安贝尔的多角关系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在中国的发展衍生。关于此,八卦流言太多,不详述。
印象派作家
1910年,布鲁姆斯伯里俱乐部在伦敦举办“马奈和后印象派画家”画展,引起强烈轰动。恶评如潮。E.M.福斯特说梵高和高更让他有点受不了,艺术史家哈里森列出一些现代派的关键词:恐怖、低俗、色情、疯狂、病态等等,表明了伦敦艺术界的态度。1912年,为了显示伦敦不是过于自满可笑,画家邓肯.格兰特和瓦妮莎举办第二次印象派的画展,同时展出他们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布鲁姆斯伯里俱乐部对伦敦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
弗吉尼亚和画家姐姐、姐夫的特殊关系,注定了她的文学创作也从他们的绘画,特别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印象派绘画中得到很多启示。
读《到灯塔去》,很多时刻感觉就像站在一幅幅印象派画前,时光、瞬间、色彩、意象、画面就像幻灯在转动。这书就209页,分三个部分: 窗口,岁月流逝,灯塔。第一部,讲述拉姆塞先生一家,夫妻、八个孩子和一群先生的崇拜者,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时间就一个下午和一顿十五人的晚餐,篇幅占一半以上;第二部,讲述十年时光,生死两茫茫。每个人物的命运展示。拉姆塞太太去世了,儿子安德鲁在法国战死,女儿普鲁难产死去。这章篇幅最短;最后一部,十年后,拉姆塞带着一双儿女和女画家莉莉,一家人终于成行,到灯塔去。
这本书几乎是作者的自传。她出生那年,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买下海边Talland House,作为度假别墅。她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直是和这栋房子、灯塔、波浪、海滩、花园联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书里处处可见弗吉尼亚的父母,姐姐们的影子。。。父亲“瘦得像把刀,窄得像条刀刃”,他刻板、真实、理性、爱讽刺、善嘲笑;而母亲感性、善良、优雅、坚韧又温柔。
她如同印象派画家一样,感觉细腻、灵敏;致力于表现、捕捉瞬间的印象。在“窗口”里的一章,拉姆塞先生和画家莉莉同时被一个画面所震慑,拉姆塞太太和幼子詹姆斯坐在窗边阅读。那种美,那种感觉,就像在读莫奈在奥赛博物馆的那两幅画,打阳伞的女人。在不同的时间光影中,色彩阴影明暗都如此不同。至此,书上那位温柔诗意、洞悉幽微、晶莹剔透的拉姆塞太太,和画面上窸窸窣窣、 凝神屏息、浪漫慵懒的阳伞女子融为一体了。
VWoolf6
弗吉尼亚这样深情地写她的母亲(拉姆塞太太): “她眼睛里的星光,头发上的纱罩,还有仙客来花和野紫罗兰——他在胡思乱想什么呀?她至少五十岁了;还有八个孩子。她穿行在鲜花盛开的原野,把破损的花苞和迷途的羔羊拥入怀中;眼里星光闪烁,发间微风吹拂——他拎过她的包。” 《To the Lighthouse》
她还色调鲜明地描绘了大自然留给她的印象与感受。“她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 那灰白色的灯塔,矗立在远处朦胧的烟光雾色之中; 在右边,视力所及之处,是那披覆着野草的绿色沙丘,它在海水的激荡下渐渐崩塌,形成一道道柔和、低回的皱折;那夹带泥沙的海水,好像不停地向杳无人烟仙乡梦国奔流。” 这里色彩、线条和文字给于视觉感官同样的愉悦效果。
书中透过拉姆塞太太的双眼,把生活最纷繁无序的瞬间片段串起来, 就像她一直坐在那里,为看灯人的孩子织那双红棕色的袜子一样:祖母的胸针,莉莉的中国女人式的小眼睛,皱巴巴的脸,带皮袋子的怀表,家具,墙纸,画布,暖房,破败的房屋,肆意生长的草木,等等,时间流逝转换,终变成永恒的瞬间。最后莉莉在画布上落下最后一笔,哦,迷人的拉姆塞太太,就是这本书的精神。
伍尔夫的小说,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那么简洁明了流畅;一个简单的句子就能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和回忆,给人视觉和听觉的联想。人物的内心描写,通过意识流的表达手法,更是波涛汹涌,跌宕起伏,激流暗涌。拉姆塞太太,在一顿晚餐中回忆了20年的似水年华,光阴岁月。
理性的疯癫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评论,短篇,传记,日记,书信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她终其一生备受精神疾病的煎熬,但是,从她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一点思维混乱的胡言乱语。她把艺术看得高于生命。尽管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就会紧张、焦虑、困惑、不安、颤栗、听到幻声, 但是她的写作一直是理性、敏锐、真挚、灵慧。。。她本人也智慧诗意、敏感坦率。 而且,她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发病。
看她评论《简爱》时的刻薄尖锐,“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 她认为托尔斯泰是最伟大的。也许,她的家庭出身使她不能理解勃朗特姐妹的挣扎。
在《一个自己的房间》里,伍尔芙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女作家搞创作必需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一年500磅的收入,有闲暇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 此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理性的女性主义思想的价值。(from《A room of one’s own》)
餐桌上的 拉姆塞夫人, “她的目光如此清澈,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环顾餐桌,揭开每一个人的面纱,洞察他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她的目光就像一束悄悄潜入水下的灯光,照亮了水面的涟漪和芦苇、在水中平衡它们躯体的鲽鱼、突然静止不动的鳟鱼,它们悬浮在水中,颤动不已。”
她说小说应当是真实的,诗歌应当是虚幻的,传记应当是溢美的,而历史则应当强加进我们自己的偏见。
在《达洛维夫人》里,伍尔夫尽管整本书只写了一天发生的事情, 但是理性地表明她对女人在婚姻选择上持有的态度。
达洛维夫人晚上要在家开晚宴,招待保守党丈夫的一群客人。过去的情人彼得,刚好从印度回来拜访她。他们曾经是恋人。那时他们一整天不厌倦地交流,用美妙的语言,以精神上的默契,感受真诚的情愫。他喜欢克拉丽沙还没嫁人时的样子。如今,彼得看到克拉丽沙一副典型的上层社会太太的样子,周旋于政客之间,非常难受。她这样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爱思考的女人,怎么能甘于这样混混噩噩、虚度年华呢。
在一个迷人的恍惚的瞬间,彼得看到克拉丽沙正在缝衣服,和从前一样缝衣服。他想;哦,我在印度的所有时间里她就坐在这里;缝她的衣服;四处闲晃;参加聚会;嫁了个。。。
可是,理性的女人想想,如果嫁给彼得,他能提供克拉丽沙什么样的生活呢?谈诗作画,吟诵风月?还是,颠簸流离,居无定所,看看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婚姻,就明白她是多么聪明理智的女人。尽管,达洛维夫人最后有那么一段开始忧郁了幻听了,痛恨自己二十年的生活,怎么就这样过来的,几乎要跳窗自杀。但是作者还是让她活下来了。
十多年后,优雅又脆弱,理性又疯癫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没能走出这个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