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疫苗 于 2015-06-20, 05:38:16:
可能是在90年代,牧场开始走下坡路,她就撺掇着想回北京了,因此对当地的家,就有些疏于管理了。在当地,“不顾家”可是女人的致命缺陷。他老公越来越不满,开始酗酒(或者酗酒越来越凶),最后扔下老婆和一双儿女一走了之了,从此杳无音讯。这一段情节,都是听人转述的,其中的真假虚实,只凭个人的判断。可是她家的牲畜在草原上到处游荡甚至已经出国了也没人管理,却应该是真的。我亲耳听到有人告诉她,在浩特见到她家驴了。浩特是七十公里外的一座小城。还有一件事应该也是真的,有一回天下大雨,连部就派人去她家叫人,刚把她和她的一双儿女接出门,房子就塌了。我当时还在当地,第二天就听很多人说起这事。但是,这些案例都证明不了她“不顾家”,因为家里没有男人,又要照顾一双儿女,她确实可能管不过来。
她的儿子,我见过一面,都要读初中了,还鼻涕甩挂的。她的女儿(是姐姐),我也见过一面,当时已经初中毕业,正在北京的饭店里打工,临时返回来看母亲几天。小姑娘干净利落、也很开朗,告诉我虽然刚去北京不久,已经是领班了。
在那个地方,读初中就只能去浩特,而且必须在浩特租房子读书。这在经济上、在精神上,对家长、对小孩,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当地人一般读完小学就回家娶妻生子了。而这位妇女,事实上的寡妇,却支持自己的一双儿女都读完了初中,也够重视子女教育的了。我们之所以长期雇她,就是因为她比别人显然受过更多的教育,可以用计算器做各种计算。
后来,由于工作地点转移,我再也没见过她。
但是去年我出差时,巧遇了她的一位曾经的邻居,从而获知了她后来的一些情况。她已经退休,一直也没能返回北京,而是在浩特买了一处房子,算是安顿了下来。这位邻居还告诉我,她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在给失踪了的前夫缴纳各种统筹金和保险金,使得他也有资格(象她一样)以牧场职工的身份退休。这使我感慨她的重情义、有眼光。而她的女儿,在北京打工攒了一点钱之后,返回浩特开了一家饭店,一边开饭店、一边找她爹。后来还真的找到了,正在给人放羊,作了一名不要工钱、只要酒饭的牧羊人。这小姑娘把她这不怎么负责任的老爹接回自己的家里,供养了起来。
平凡的人生,也挺让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