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疫苗 于 2015-06-17, 01:43:27:
回答: 家访 由 truist 于 2015-06-16, 23:30:11:
那是入小学一年级、开学那天的早晨,在操场上,老师把我们排成一队,告诉我们明天同一时间还来这个学校,进那间教室,然后就让我们排着队回家了。那个年代的农村,就算小学入学的第一天,也没有家长接送。
我们的小分队刚出学校大门,就见一个怯生生的小孩要加入我们的队伍。不知道当时是出于什么心理,也许是觉得排在这个队伍里就是身份的象征,不想让这个扭扭捏捏的小孩辱没了我们的身份,或者是因为母亲就在这所学校当老师,我想通过嚣张的表现来向同学们表明我的特殊,反正我是从队伍里冲出,挥拳向这个小孩打去。这个小孩没做任何反抗,转身就跑了。跑得很快,我追不上。
三年级的时候,在小学里已经算大小孩了,一次放学老师让我带着一年级的队伍回家。路上,队里的一个小孩问我,“你还认识我吗?”我说,不认识。他说,三年前我来这上学,被你打跑了。说这话的时候,他没有一丝怨恨的语气或者表情,好像还有点感激的意思。本来我已经不记得这事了,但是经他这么一提,又恍惚地想起来了。“那你今年怎么没来打我?”他说这话的时候,不是挑衅的语气,而更像是遗憾。我是既粗野又敏感的小孩。
后来我家就搬离了那个镇子。我再次(也是唯一一次)去那个小镇,已经是读研究生的时候了。在班车(我们那里管忘返于城乡之间的公交车叫“班车”)上,邻座的男子突然问我,“你还认识我吗?”见我一脸茫然,他提示道,“我是你二哥的同学,那时候经常去你们家玩”。我还是想不起来他是谁,因为我二哥经常带一大群小孩来我家玩,但是我们一路上还是攀谈了起来。他说,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儿,就是把镇子上的***打得好几年上不了学,他爸就是咱们“街上”的鞋匠。我们那里管镇子中心的一条马路叫“街上”,那里隔三差五会有集市,手工业者也常在路边摆摊设点。我说,怎么这事连你都知道,而且我也没连着打过他好几年呀,只打过他一次。他说,是吗,我们周围的邻居都听说是每年开学他爸都连打带骂地逼他去上学,可是每次都被你给打回来了,连着好几年上不了学,邻居都劝他爸去你们家说说,可他爸不敢。
事情的脉络,没想到是在十多年之后,总算是清楚了。原来这个小孩一直不愿意上学,但是在他父亲(就是街上的鞋匠)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学校,结果第一次来就被我打回去了。没想到,这不仅成全了他的愿望,而且成了他第二年也不上学的借口。而他的父亲,不仅听信了他其后的谎言,而且出于对“国家职工”的惧怕,居然没有进行调查。而我,在许多年里,至少对于鞋匠的邻居们而言,一直是横行乡里的“高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