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性帮人帮到底,把老方与果壳网文章有关的退文列出,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ASH 于 2015-10-15, 13:41:30:

回答: Thanks! 由 OldMountains3 于 2015-10-15, 13:18:39:

你不写个反对意见就对不起我的劳动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与时俱进:1953年版未收中药,1963年版称中药青蒿为青蒿或黄花蒿,1977年版时已知道青蒿无青蒿素而黄花蒿有,调了下顺序,称中药青蒿为黄花蒿或青蒿。2005年版干脆删掉青蒿,称中药青蒿就是黄花蒿。以后干脆说中药青蒿就是青蒿素算了,反正就领导一句话。

《本草纲目》“黄花蒿”一条写得很清楚,它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而“青蒿”又名香蒿,“其气芬芳”“颇香”“可食”,即黄花蒿和青蒿其它方面都相似(都开细黄花),主要区别在于黄花蒿是臭的、不可食,青蒿是香的、可食。说得这么清楚,中医粉还吵啥?

中国植物学界认为中国古人说的青蒿就是现在说的青蒿,也就是不含青蒿素的香蒿,《中国植物志》“青蒿”条对此有辨析。中医界则认为中国古人说的青蒿是现在说的黄花蒿,也就是含青蒿素的臭蒿。对植物的鉴定,你是相信植物学家还是中医?

中国古人对植物形态的描述经常出错,插图乱画,甚至臭味有个别人会觉得香,但能不能吃中国人分得最清楚。《本草纲目》说青蒿(香蒿)和黄花蒿(臭蒿)的区别不仅是气味香臭,还有可食和不可食。果壳网那篇说李时珍和植物学家都搞错、黄花蒿和臭蒿其实是一个种的奇文却隐瞒不提这个食用区别。

中国古人对植物形态的描述经常出错,插图乱画,甚至臭味有个别人会觉得香,但能不能吃中国人分得最清楚。《本草纲目》说青蒿(香蒿)和黄花蒿(臭蒿)的区别不仅是气味香臭,还有可食和不可食。果壳网那篇说李时珍和植物学家都搞错、黄花蒿和青蒿其实是一个种的奇文却隐瞒不提这个食用区别。


屠呦呦、果壳网以历史记载青蒿处处都有,而现在青蒿比黄花蒿少,就认定古人说的青蒿指黄花蒿,这个是没有说服力的。某种植物古今分布、产量不同,特别是供食用、药用的青蒿因为滥采导致后来变少,并不奇怪。1930年还有植物学家说南方主要用青蒿,北方主要用黄花蒿,还有个区域差异。

《中国植物志》载青蒿的花果期为6-9月,与李时珍说农历七八月份开花重叠。果壳网为了证明李时珍说的青蒿不是青蒿,楞是把青蒿花期缩短为7-8月,这是跟屠呦呦学的?

中药市场上青蒿和黄花蒿是混用的。屠呦呦小组的实验结果时好时坏,提取单体做人体试验失败,应是有时用了青蒿有时用了黄花蒿。最终确定二者不同只有黄花蒿才管用的是云南小组。黄花蒿四川、云南叫苦蒿,用来熏蚊子的。云南小组从苦蒿提取出抗疟单体,后来知道其中名叫黄花蒿,就命名为黄蒿素。

《神农本草经》称青蒿“生川泽”、《名医别录》称“青蒿生华阴川泽”,这与青蒿主要生长于湿润的河岸边砂地相符,而黄花蒿生境适应性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并不长在河边,与古人所载不符。这一点也可佐证古人说的青蒿不是黄花蒿。

植物所刘博士为了把本草纲目的青蒿(香蒿)和黄花蒿(臭蒿)都说成黄花蒿,玩了个香臭不分论。香臭的区别在于浓度高低,有人较不敏感,在气味浓烈时还觉得香,但不会在气味不浓时觉得臭。也就是说,也许有人会觉得臭蒿香,但不会有人觉得香蒿臭,香蒿的香是清香,是“自然香”“芬芳”,仍能区分。

植物所刘博士为了把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混为一谈,还玩了个可食性相对论。一种东西能不能吃,指的是对一般人而言,并不排除个别地方个别人吃其他地方其他人不吃的东西。青蒿和黄花蒿在食用上的区别,到现在还和本草纲目时候一样分得清。

有个中医说现代青蒿稀少,只产北方少数地区,查《中国植物志》,青蒿“产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看来中医要把江浙、两广、两湖、云贵川、江西、福建全算成北方了。

我对黄花蒿生境的描述,全盘抄自《中国植物志》,里面详细列举黄花蒿各种生境,却无长于水滨,如果《中国植物志》漏记,也说明那不是黄花蒿重要生境。既然黄花蒿主要长于陆地乃至旱地,古人就不会说它“生川泽”,“生川泽”者只能是青蒿。

《中国植物志》2004年已全部编完,那时候刘博士还是个中学生,2014年他才获得博士,专业研究的是樟科琼楠,与菊科远得很,现在想纠正《中国植物志》关于菊科青蒿的错误。在果壳网混的基本都是国内科研新手却不可一世。@mantouboji: 有人说这个刘博士是《中国植物志》的作者?

何必把植物所一个新科博士那么当回事呢?别忘了朱毅也是植物所博士。植物所奇葩多。正龙拍虎的时候,植物所研究员傅德志以打虎英雄自居,说秦岭没那么大的树叶。我翻出《秦岭植物志》,轻轻松松证明秦岭就有那么大的树叶,然后这个研究员从此就天天在网上骂我和我家人。还有个反转控研究员蒋高明。

《中国植物志》有些问题。“青蒿”条称【《本草纲目》等古本草书记述的“青蒿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可能是本种】,但本草纲目并没有这个或类似记述,其他本草也没有。该条为林有润编写,查其论文《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实际上未对青蒿做说理、考证,只是依据青蒿素的有无在下结论。

本草说青蒿“处处有之”,所指不会出中国,而植物所刘博士却能把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分布都拿来做证据,莫非以为中国古人已有如此世界眼光?青蒿东北、华北、华南都有,涵盖了古人活动范围,还不算是“处处有之”?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