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OldMountains 于 2012-03-14, 16:25:45:
韩仁均先照抄李其纲:“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后来他
很多年以后改成:“他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特地略去了纸的质地,显然是因为其质地各家说法不同。
赵长天说:“玻璃杯里面塞一张纸进去。”
胡玮莳说:“一张纸,就是那个袋泡茶的外壳,然后他就把那张纸揉一下,就扔到那个杯子里面去。”
而韩寒说的却是:“就像这样一个杯中,扔进一团餐巾纸。”
在讨论纸张大小之前,首先要注意的是韩寒对纸张质地的独特说法:餐巾纸。餐巾纸很柔软,一般无法在揉之后保持一小团的形状。餐巾纸一般很大,也没有人会特意把它撕成小幅。所以,那个“一团”,揉捏之后,尺寸应当仍然很可观,无法被“扔”进一个普通的玻璃杯中。“塞”进去也马上会涨大。这种景象和胡玮莳的一小团茶叶袋纸大相径庭,也和韩寒自己说的“扔”的动作无法匹配。
判断一:韩寒在编造。判断二:编造不一定是有意撒谎。时隔多年,每个人回忆都会有记不住细节而不自觉地自圆其说的倾向,而这种自圆其说往往反而是不自洽的,因为不是当时的真实细节。结论:是否有人有意掩盖事实地说谎,还要和其他人的叙述作比较,如果有关键的无可理喻的矛盾,才构成强的质疑。
现在我注意纸张大小问题,和“置入”这个动词以及其他版本对应的动词。按照李的陈述,道林纸不是平整摊开的一张,而已经是一团,李再把它捏成一团。这说明原来那团比较大,要再捏一捏才能放进杯子去。所以李的自圆其说是“置入”,一个动作描述非常模糊而且非常不口语化的动词。
韩仁均明摆着先是照抄李的文字。自主的陈述不可能和别人一字不差。后来多年后修改,不改别的,其他地方纹丝不动地一模一样,却专门改纸张的质地,含糊掉质地。这显然是调和不同版本的说法。
判断一,韩仁均在编造,在修饰事实。判断二,不等于当时就没有发生那件事,不等于韩撒谎。韩的动机很自然地可以是:写到白纸黑字的时候,陈述要和旁人细节一致。或者他真记不清了,或者他即使记忆细节不同,但在无关紧要的地方为何要强调、没事找事呢?其他人是在不同场合叙述而已,韩则是要为他儿子“树碑立传”。这种修饰即使不是撒谎,也会发生的。
有意思的是赵长天和胡玮莳。赵说“塞”进去。这个动词很口语化,细节上也很清晰,和李的一团很厚的道林纸再捏小的陈述很匹配。胡则说是一张茶叶袋外壳纸。那样的纸,摊开了又能有多大?揉成一团,不过玻璃弹球大小,比杯口小得多。所以胡用“扔”这个动词。
每个人,除了韩寒,陈述都在自圆其说。韩寒力图自圆其说,却愚蠢到说餐巾纸,团不成小团不说,他还要把它“扔”进杯子去。
胡和李、赵的陈述,各自自圆其说,却不可能同时成立。韩寒和韩父,一个明摆着编造,一个只是照抄等于没有陈述,可以忽略。
那么好,对于两个完全对立的尺寸(还有质地)的陈述,结论是撒谎呢,还是他们不记得细节,所以事后都在不自觉地自圆其说呢?
因为对过去事实的回忆存在不自觉的细节修饰这种人类现象,我们即使认定当事人在编造,也不能百分之百认定当事人是为了掩盖事实而编造(注意这个区别!)。但是,目前质疑确实构成合理的质疑,确实引向对这些人是在掩盖事实的高度怀疑。
我不能根据这些资料引向更高度的怀疑。希望我的分析构成有效的中间步骤,为别人作阶梯。但这个阶梯无论引向怀疑还是释疑,我不预设结论。